跳到主要內容區

與差異對話 劇藝系異身體工作坊探索創發

【劇藝系提供】當我們的身體不一樣,該如何認識與分享彼此的「異身體」?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副教授何怡璉在教學實踐計畫支持下,本學期開設碩士班「劇場展演與社會參與」課程並舉辦「異身體工作坊」,邀請非視覺藝術家許家峰、身障表演者陳怡然,帶領學員透過異身體的體驗以及表演創作發想,聚焦身體對日常的感觸,展開一段探索與對話的旅程。

在身體工作坊中,陳怡然首先讓學員們分別戴上眼罩扮演視覺障礙者,或以繃帶纏繞固定身體的某個部位,或坐上輪椅扮演肢體障礙者。一開始學員們在空間中隨意遊走,而後開始隨機觸碰到彼此的身體,給予力量的同時也接受回應,大膽嘗試一些自己可能覺得難以達成的動作。許家峰則引導學員以身障者的角度思考,最害怕的事情是什麼、願意讓陌生人幫助你到什麼程度、如何選擇伴侶等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問題。學員們分成身障組以及視障組,根據各組討論的主題自由創作發想。

經過討論與交流,兩組分別帶來10分鐘的呈現。身障組引領學員們一起到公園散步、聊天,讓學員實際體驗與身障者出遊時的情境。而視障組以第一人稱錄製了一部討論障礙者情感的Podcast作品。經過學員們的呈現和經驗分享,工作坊深入探討社會環境和自身的關係,也關注障礙者的情感與照護問題,期望在聆聽和理解的過程中,思考如何實現障礙平權,並轉為個人的社會參與藝術行動。

學員林筱鈞分享,在體感真實改變的狀態下,試著藉由尚存的感官,去理解世界和自身的關係、討論障礙者的情感。她表示,即使無法真的達到設身處地,但卻更加理解到有許多認知並不是絕對的,而自己與所接觸到的當下的這個身體都擁有著絕對的生命力。

何怡璉提出,渾沌日鑿一竅而七日死的莊子寓言蘊含了異身體計畫之核心,天地間的事物,都有其自然的本性,而我們身處資本主義與消費主義當道之際,該如何活出自我,與他人交流相遇?她認為透過遊玩式的探索與學習,來認識充滿差異的個體、與差異對話,或許便能夠尋得真實、與自然共舞的方向。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