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變動中摸索方向 王汎森解析中國近代思想趨勢

發佈日期: 2024-04-26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王汎森開設兩場微學分講座,與中山學生漫談「中國近代思想的幾種趨勢」。王汎森表示,這是他第一次開設微學分課程,能在中山大學首度嘗試,是非常難得的體驗。面對學生提問,王汎森也勉勵學子用平常心下功夫深造,做學問盡其在我,將有所成。

王汎森在首場微學分講座回顧「晚清民初思想的時間序列」,觀察從1850年代到1920年代思想趨勢的變化。他指出,原先從事洋務運動者,大都非知識分子;至於中國傳統文人,尤其是功名在身者,則常仇視西方文明。但歷經幾場戰爭挫敗後,中國知識界對西方世界的認知,由模糊的列強環伺,凝聚成帝國主義的侵略,開始思考如何開創新局。

王汎森以黑船事件為例,當時日本是找相撲力士一字排開展示實力,美國則用船堅炮利的軍火強行轟開日本的大門;然而,日本卻能在短短40年間翻轉,成為1895年擊敗清朝的強權。日本為何能成為強權?成了激盪中國知識分子思想的催化劑。此階段中,中國知識份子的許多價值觀開始變動,由天朝到國家、從臣民到國民,開始產生民族、公民及公德的觀念。

第二場微學分講座,王汎森則接續分享他對近代思想發展趨勢的觀察。他提及,此階段士農工商四民順序出現新調整,士逐漸邊緣化,從「士」轉變到「知識分子」,而非傳統的四民之首。中國近代在學問與事務上均大量學習西方或日本的新技術、新方法,包括牲畜屠宰、農業,甚至編書的方式;此時期大量改寫教科書,世上第一本中國文學史便是依照日本教科書編文學史的體例方式進行,專業化趨勢成為世界舞臺中心。

王汎森指出,學術界也開始去儒家、反傳統,不再將孔家儒學奉為圭臬,而認為只是諸子思想其中之一,此種觀念也逐漸成為趨勢。傳統上認為變動不好,但此時開始認為變化與進步才是好的常態。胡適曾言:「學問是一回事,價值是一回事,信仰是一回事。」王汎森認為,此時期開始將學術與道德劃出分野,有別於傳統上的界定。

在場學生提問時,談到人文學門在就業市場面臨僧多粥少的現實問題。王汎森則建議學生,先不必太早操心這個問題,容易亂了方寸;盡可能用平常心、自然心、繼續下功夫深造,「對時間要有組織,要組織的用時間。」王汎森說,不能用太功利的角度去看待做研究這件事,盡其在我,相信學問將有所成。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