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30年首見魯凱山林燒墾 中山師生霧台體驗原民傳統農耕

【校責中心提供】30年來首見,霧台重啟山田燒墾傳統!中山大學USR計畫「作為NATIVE博物館的霧台」透過「農業、糧食與社會」課程,帶領學生前進霧台農田,參與古老的農耕活動「山田燒墾」。在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和助理教授巴清雄帶領下,學生實地了解魯凱部落最傳統的農耕方式如何與土地和氣候環環相扣,除實務體驗外,更引導學生反思現代政策下原民傳統文化所受到的影響、原民幾百年來對於環境及生態永續的智慧,共同探討推動復振此項傳統農耕的意義,以及圍繞著山田燒墾的農業文化、知識及其保存的價值。

「燒墾」是全球南島民族傳統上普遍的遊牧耕作方式,透過燃燒方式開闢耕地,燃燒過的原生植物灰燼將成為作物的有機肥料。種植一段時間後,隨著農地的移轉開發新的耕地,舊有的農地則還給叢林,休養生息。原住民族依循這樣的法則傳習了成千上萬的四季。近代由於農作型態與技術改變,這項傳統慢慢被捨棄,甚至某些狀況下被現行法律禁止,也直接衝擊到原民社會文化與結構。

中山大學USR計畫團隊協助魯凱族傳統農業文化復振,希望推動小米復耕保種,從零開始整理土地、耕作到收成小米。團隊提出重啟燒墾構想,隨即獲得部落耆老重視,並規劃系列工作坊邀請部落各年齡層族人共同參與,過程中促進世代溝通。為配合小米的耕作時程,計畫課程從寒假開始進行,第一階段首先整地,學生跟著部落耆老及青年體驗學習傳統耕作,包括正確使用農耕工具砍伐草木,按照部落傳統的方式整理砍下的樹木及藤蔓,並分類整齊堆放成排,排列之間形成一條條的防火道。第二階段進行燒墾,由部落最具豐富經驗的耆老包光輝以及杜忠勇帶領師生,擴寬防火道、點火燃燒已經曝曬過的乾草堆,最後部落青年以除草機將土壤中的樹頭與藤蔓清除乾淨。

參與燒墾的中山大學訪問博士生、來自義大利的Giovanni提到,儘管火焰在燃燒時的劈啪作響聲和光影非常迷人,但剛點燃時還是相當害怕火勢的危險性,直到看到包光輝耆老不慌不忙地掌控著火勢,才發現原來在謹慎的工作和經驗下,並不需要畏懼大自然的力量!Giovanni也讚嘆,能夠聽到以魯凱語詠唱的田間歌曲,無疑是這次山田燒墾體驗裡,最令他難忘的一段回憶。

此次活動也凸顯部落的世代差異、務農人口老化減少,以及傳統知識傳遞等社會文化議題,本就為霧台鄉魯凱族人的巴清雄表示,政府的禁伐補償政策雖可讓族人得到金錢補助,然而,隨著燒墾的消失,圍繞著農業的文化也隨之瓦解、產生斷層。他認為需思考如何讓部落族人能夠在自身的生活範圍內,合法從事這些傳統農耕,讓族人對於山林、農地的生態知識可以流傳下去。此外,以環境角度而言,「火耕」這樣遍及全球的傳統農耕方式,近年來已有研究指出其對於土地利用和對環境永續的有利之處,這些都是在傳統與當代的衝突過程中,值得反思的。

睽違30年的燒墾活動成功擾動部落,在地耆老們相當重視還原傳統田地樣貌,也吸引更多族人關注,甚至希望中山大學團隊也可以到他們的農田幫忙。計畫主持人王宏仁強調,這樣的活動不僅是傳統農事的體驗,從社會學的觀點也讓大家重新思考當代主流價值與原民文化保存之間的矛盾。中山大學USR研究團隊將持續進行相關傳統農業案例研究,從科學角度證明傳統農業在永續上的價值,協助申請魯凱族山田燒墾傳統成為屏東縣政府無形文化資產。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