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 文院講座揮毫期「海納百川」
發佈日期:
2024-03-26
王汎森為中山大學文學院「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系列講座的第一位講者;在7至10天的駐校期間,與師生進行深度的學術交流與經驗傳承。中山大學於王汎森「危機時代的人文力量」演講前,特別安排舉辦系列講座開幕儀式,邀請中山校長鄭英耀與王院士分別提筆揮毫「共生世界,人文創新」與「海納百川」兩幅書法予以留念,體現中山位處島嶼南方海濱的寬闊景色、開放包容的山海胸襟,及未來發展的核心精神,意義非凡。
「危機時代的人文力量」演講中,王汎森以美國為例,說明如何在不同時刻平衡政教分離、奴隸制遺留問題的挑戰,以及1962年蘇聯在古巴部署飛彈的危機;再回到近年來國內同性婚姻的論辯,與胚胎幹細胞研究等爭議,從中討論人類社會如何應對危機,並探索人工智慧所帶來的挑戰。面對歷史關口,王汎森強調人文領域能夠提供完整歷史意識的培養、謹慎回應及慎重思考不同議題,更能透過道德感知協助做出人生每個當下的判斷。
「雖然『科學』可以告訴我們如何進行某項複雜的技術或生物醫學實驗,但『人文』可以告訴我們應不應該、以及在什麼條件下能夠進行這些實驗。」王汎森指出,人文學科將繼續在臺灣與全世界發揮關鍵影響力,因為未來任何決策行動中,都將建立在道德與人文精神基礎之上。王汎森說,「人」與每個人類社會在自身歷史文化上都有其特殊性,對愛、希望或信仰的經驗大不相同,無法透過平臺演算法精準呈現箇中差異。即使人工智慧具有龐大的運算能力,能歸納與模仿人類的智力活動,但生而為人的存在價值與思考行動,仍不易被機器取代。
王汎森認為,應將人類獨一無二的經驗涵蓋在日常教育和文化中,將思想理解為一個不斷轉化的有機個體,能鑄成最強大的道德和社會理想,並視為擘劃未來社會的行動藍圖。王汎森以「人文是擴充心量之學」,綜括人文不可深量的潛力,體認到新科技與新人文具有一加一大於二的互補特質後,就不易產生人文感性凌駕於科學實證的盲目研究,或敵視科學的人文學者了。
「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系列講座開幕典禮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王汎森蒞臨,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文學院院長賴錫三、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及中國文學系副教授羅景文皆一同出席參與。文學院未來亦將持續邀請國內外頂尖人文學者訪問交流,點亮中山。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