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危機時代展人文力量 王汎森籲閱讀經典互融共生

發佈日期: 2024-03-07
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舉辦系列「世界共生與人文創新」講座,首場活動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王汎森以「危機時代人文的力量」為題,闡述人類生活在當今資訊洪流中的自處之道。王汎森表示,閱讀經典是在心中種下一株芽;現代危機來臨時,可參照歷史事件,在一片茫然中提供一個思考根據,以閱讀經典與資訊社會互融共生。他提醒,當外在知識來得太多、太快、太容易時,若沒有心中的芽,「一兆乘以零還是零」。

人類身處於網路知識唾手可得、AI幾秒鐘就能生成一篇文章的資訊時代,究竟是危機還是進步?王汎森指出,如果視AI為一種危機,是因為將當前的狀態視為理所當然、「本質化」了。事實上,現代社會不一定正確,也不是自人類出現以來就應該如此的狀態;過去的歷史傳統經典不應被摒棄,知識和真理的形成也並非一次性的,「那些看似雜亂無章的過程,最後竟能引導出科學真理?」正如克卜勒第三定律歷史情境中的荒謬性、牛頓從煉金術得來的靈感,無論過程如何,都不影響這些定律的價值。

王汎森提到,東方的先秦諸子、西方的希臘哲學思想,在某種程度上也未必完全合於情理,但這些經典之所以珍貴,在於思辨與論證的過程與形式。因此,經典是變遷的、包容的、開放的、多元的。閱讀經典就像種下一株芽,即使這些經典沒有提供答案,內容也不一定正確,但在某些時刻,靈光乍現一般浮現出來,成為某個人生困惑或現實問題的參照。經典是現代心靈的磨刀石,不需貴近賤遠;抱持開放的心胸,不要本質化自我與現代的所有發展。

王汎森說,現在有新科技輔助,AI彈指之間便能生成一篇與主題相關的文章,內容面面俱到、四平八穩,但細看後就會發現沒有特色,淪於空洞詞彙的堆砌。由於外在知識太容易獲得了,現在比較困難也更重要的,反而是如何問對問題、問出有深度的問題。他認為,「即便有一兆的知識,若心中沒有內在的芽,乘以零後,最終也還是零。」人們閱讀經典、求取學問、瞭解人性,自己的內在越豐富,越能跟外在融合在一起,並削減自己對本質化的執著,不易形成偏見。

王汎森建議,要沉浸式閱讀經典原文,如朱子讀書法的「讀出香味來」,必須了解經典問的問題是什麼,並成為內心的一部份;在脈絡中尋找潛在力量,而不是以現今的觀念回頭去批判。經典中的內容與歷史一樣,雖不重覆,但仍有可參考的相似性,他以羅馬帝國衰亡史中的禁衛軍與唐代的南衙北司、筆記小說《奉天錄》與瓦格納傭兵集團事件、春秋時代的鄭國與臺灣處境、牛頓時代的黑死病與covid-19等事件為例。他強調,經典與現代社會的關係,是像兩顆糖果化在口中一樣互融共生的。人們太容易把成功創業者的想法奉為人生的圭臬,這便是一種當代的本質化現象,但人生不是只有他們,他們講的內容也並非全都正確,經典展示了人類還有許多不同的思維方式。

在場學生提問時,王汎森推薦「史記」作為現代學生的經典閱讀,因其兼顧重要性與趣味性。他說,閱讀經典和歷史是一種擴充心量之學,可提升整體的心智,「經典提醒我們那些人們已經忘了怎麼想的東西,忘了怎麼問的問題;歷史豐富我們的性情,也使羅馬變成一座會說話的城市」。

王汎森於2004年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05年當選英國皇家歷史學會外籍會士,現為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臺灣綜合大學系統主席,曾任中研院代理院長、副院長及歷史語言研究所所長、國家科學委員會人文及社會科學處處長。2023年12月獲得德國洪堡研究獎,是臺灣人文學領域首位獲此殊榮的學者,將於今年6月由德國總統親自頒獎。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