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EMI專家駐校 中山大學推教師培訓系列工作坊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112學年與學術交流基金會(Foundation for Scholarly Exchange, FSE)及美國在台協會(American Institute in Taiwan, AIT)合作,邀請多位英語教育專家及顧問來台駐校,共辦理12場EMI教師培訓工作坊、4場教師社群,吸引204人次參與,提供中山大學與南區夥伴大學教師更多樣化的選擇。

學術交流基金會英語教學顧問David Kim與Elayna Ah Puck擁有多年英語教學經驗,了解英語非母語的學生習性,在活動中也提出多種增進學習的方法供教師參考與實際演練,針對EMI課室的師生溝通方式、活動設計以及教材設計帶領「Building an Accessible EMI Learning Environment」等8場工作坊與教師社群。

在首場EMI初階工作坊中,Elayna Ah Puck向與會教師介紹教育學家Robert Gagné的「九大教學事件」理論,及其延伸「BOPPPS教學法」,提供一套簡單的理論與框架,協助英語教學剛起步的教師。BOPPPS教學法强調讓學生在課堂開端便知道課堂目標以促成更有效的學習,並使用不同形式評量學生理解。

而在EMI進階工作坊「Strategies for Feedback and Assessment」中,David Kim講解形成式評量與總結性評量之差別與不同功能,並強調教師必須在進行測驗評量後提供反饋,確保學生能從練習測驗中進行有效的學習,在考試後也能了解到自己還需精進的部分。針對如何給予學生反饋,他提供多種模板供教師參考,強調給予反饋評語時除了指出學生的缺漏,也務必表揚學生正確的部分,以塑造正面的學習環境。

美國在台協會英語研究員Maureen Rooney則帶領「Creating Engaging Activities for EMI Classes」等6場工作坊與教師社群,分享其多年的教學經驗與運用行政資源的方法。她指出教師教學事務繁多,若將課堂當中部分活動與評量環節交予教學助理處理,除了節省時間提高教學及研究效率,也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及用語了解課堂語言,加強對課堂的理解。而為了能讓師生與助教都能清楚認識課程的內容與規範,Maureen Rooney帶領教師編撰學習規範(Rubrics),利用明確的表格敘述將課程目標與評分標準清楚地向學生與TA呈現。而在「Growing Together as an EMI Community」等2場EMI教師社群中,她分享許多課堂活動範例,並帶領教師進行分組討論,嘗試為自己課堂中不同環節設計不同活動。例如在課堂一開始,教師除了可將當節課會用到的重點單字整理成詞彙表,也可以將詞彙放進填字遊戲或克漏字Kahoot!當中,讓學生做好上課準備的同時也對當節課程內容有概略的認識。

中山大學EMI專家研究員陳美華為文藻外語大學前校長,是教案設計與語言習得理論方面的專家,她帶領「Finding an Instructional Approach that Suits You」與「Critical Thinking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for Teachers」等2場工作坊,分享30年來的教學經驗,並帶領教師在活動中形成一份能在EMI課堂中實際使用的教案。在工作坊中她就自己的教育學專業提供ARCS與ADDIE等教學模型,協助與會教師建立基本的課堂架構。陳美華也與教師一同討論並模擬課堂可能會遇到的狀況,如不確定學生對内容的理解度,或學生興趣較低,並講解如何使用教案設計來解決這些困難。陳美華強調師生互動中回饋的重要性,教師務必在學生發言後給予意見,讓學生確認自己理解正確,可利用專業術語重述學生的論點,或提出額外的問題刺激學生做進一步的思考等。

中山大學教務長林伯樵特別感謝美國在台協會與學術交流基金會對EMI資源的挹注,並期待EMI工作坊與教師社群能成為教師們交流教學經驗與心得的場域,在學習EMI教學技巧的同時也分享同儕授課經驗,讓彼此的教學之路都能進一步提升。國立中山大學雙語教育資源中心將EMI教師培訓計畫架構分為三階,包括EMI基本理念與原則、教師學習如何進行評量、設計教學活動、帶領課堂討論、跨文化溝通能力、同儕指導與觀課技巧訓練等方向。未來將持續舉辦相關活動並提供教學資源,同時特別提供一對一教學諮詢服務,培訓活動詳見中山大學學生雙語化學習計畫網雙語教育資源中心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