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影音》表藝跨域實踐 中山劇藝Camping Asia交流

【劇藝系提供】疫情後,台北表演藝術中心與法國國家舞蹈中心首度重啟「Camping Asia」跨文化藝術營隊,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由表導演專業的助理教授杜思慧、燈光專業的約聘助理教授級專業技術人員鍾宜泰遴選8位學生組隊參與,為期12天的營隊為學員們安排了早課、工作坊、馬拉松以及藝術家的演出等活動,日夜浸泡在跨域、跨文化的藝術實踐與交流中。活動廣邀亞洲、歐洲藝術院校及藝術家參與,為機構、創作者與學子們打造繁盛且開闊的對話場域。

早課由各校學生輪流備、授課,學生可自由填報想上哪間學校的早課,藉此一窺不同國家與文化是如何進行學院教育,而導致彼此的身體有何特性。由於多數參與學生出身具舞蹈背景,劇場藝術系能為這些已然訓練有素的身體帶來什麼樣的碰撞是一大難題。中山大學劇場藝術系大三學生張祐瑄表示,最終早課決定帶大家體驗劇場遊戲,利用氣球作為各種想像的載體,讓身體有個可愛且童趣的玩伴,藉此延伸出不同的運行意識。這是更加貼近劇場的練習模式,也讓大家一大早起床用輕鬆的方式暖身,透過遊戲探索身體更多可能。課程當日,美麗的氣球漫天飛舞,成為了最浪漫的一堂早課且廣受好評。

每日下午的工作坊由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家領課,分享自身的創作經驗與方法。中山劇藝系大三的歐佳怡提到,兩週工作坊讓她有了心理、生理層面的躍進,第一週參與奧地利編舞家西蒙.梅爾(Simon Mayer)的工作坊加強了自己原有的表演想法,也將其更深植心裡,「Dear body what'd do you want to teach me?」在課程中,藝術家不斷提醒我們聆聽自己的身體,身體想怎麼做就隨其畫畫、跳舞、休息、動身體、暖聲音,這一堂課所有人同時做著不同的事,自己也開始思考「聽自己的聲音」多麼重要,並且用心感覺,做出沒有束縛的表演。第二週獨立藝文工作者劉怡君工作坊幫助自己在肢體以及情緒處理上更加仔細,表演時不斷的cook動作跟情感,增加豐富度的同時,更讓場上有不同的心境變化,進而造就特殊不會重複的畫面。此次中山劇藝系參與學生幾乎皆無舞蹈背景,起初對工作坊不免心生膽怯,擔憂舞蹈能力的不足會造成吸收課程的阻礙,但每天的工作坊收穫到的不是對身體的批判,而是更多的聆聽與尊重,能與不同領域的表演者交流,更是對表演有更深一層的討論與想法。

週末上演的「學校馬拉松」由每所學校自行準備25分鐘的表演,呈現自身校系的特色。中山劇藝系8位學生從零開始發想,以獼猴為題,輔以中山大學依山傍海的特色,複合舞蹈、戲劇以及系上原創音樂劇的曲目《八爪章魚》、《西子灣的風》,除了展現豐富的校園生活、呈現獼猴的存在,創作過程中也反思牠們與人類的主客關係。全劇以詼諧、誇張的基調進行,收穫了觀眾滿滿的笑聲。結束演出後即可自由觀賞其他院校的演出,換場期間學生們在走廊興奮討論、選擇、趕場,或者合照留影,場面熱鬧,彼此間的牽繫更加緊密。鍾宜泰老師表示,一個下午觀賞五、六個不同學校的演出,看見不同國家的文化如何體現在創作中:日本的嚴謹、韓國的創新、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碰撞、奧地利的身體與物件關係。相信在這短暫而密集的國際交流之後,學生們能把豐沛的創作能量帶回學校,創造改變。

在學生的活動之外,每日晚間,帶領工作坊的藝術家們也準備了節目,實踐他們在工作坊帶來的概念,讓學員們感受到課堂上所學的表演脈絡可能產生的回響,即使沒有參與該位藝術家的課程,也能夠透過欣賞演出,靠近不同的文化、訓練與思考所呈現出的身體與畫面。中山劇場藝術系碩士班林筱鈞提到,透過藝術家們的演出,感覺真實地碰觸到各種不同的族群,以性別、以民族、以自身作為認同,每一個作品都含有對人對己深刻且鄭重的探索,「能夠有機會以這麼美的方式感受世界的繁複實在非常幸運。」

為期兩週的營隊,課程與演出皆是學員與教師雙向進行,主辦單位也為帶隊老師們舉辦各式交流,透過「Curator’s Presentation」和「School Discussion」認識各國藝術節策展人和交換不同學校的藝術教學經驗,杜思慧老師表示,藉由這些活動認識了澳洲墨爾本具有歷史意義的表演空間Dance House藝術總監和泰國朱拉隆功大學的教授,也對未來在校際間,或跨出國際的合作有初步的討論和想像。如此豐富的體驗,完美呈現了「跨域實踐」以及「對話交流」的初衷。中山劇藝系學生表示,這次的參與不僅開展了眼界與興趣,和跨域、跨國學生建立深厚的情誼,且透過沉浸在藝術的世界中不斷地吸收與反照,也更加認識自己,身體疲累卻充滿新的能量。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