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造行動音樂廳 文學院古典音樂宅急便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主辦、音樂系執行製作《音樂下山.文化中山》系列活動,〈古典音樂宅急便〉在各院院長的支持及各院團隊的協助下,順利改造空間,並參考各院師生日常習慣量身打造專屬活動形式及內容,今年四月至十二月間,由音樂系師生所組成的「宅急便送貨員」已拜訪過理、工、文、管、社、海、西灣等7大學院並快閃行政大樓,執行了超過8個場次的午間專題音樂會任務,試圖用聲音轉化空間氣質、改造中山校園文化、重新定義舞台價值。

今年度最後一次〈宅急便〉演出地點設在社科院小劇場,意義非凡,因文學院與藝術大樓新建前,社科院曾經是文學院舊址。〈宅急便〉音樂主題想藉由台灣在地作曲家的作品來重新思考文化認同與自我定位,獲得再次認識孕育我們的這塊土地的機會,因此樂曲安排了獨奏、二重奏、三重奏等不同組合的演出形式之外,更加入了台灣作曲家許常惠及蕭泰然的小提琴作品,其中〈夢幻的恆春小調〉更是引發在場多數觀眾的共鳴,為本年度〈古典音樂宅急便〉活動畫下完美的句點。

〈宅急便〉構想源自於行動圖書館,結合音樂系弦樂組展演類課程,把古典音樂打包、宅配到較少機會發生音樂的角落或沒有機會前往音樂廳的人面前,主動創造聆聽古典音樂的經驗,讓音樂成為中山人日常生活中自然卻不平凡的美好。負責執行計畫的中山大學音樂系副教授陳鈺雯為了找到可以讓音樂滲入不同角落的機會,考量每個學院、場域空間都有它自己的性格與習慣,巧妙用莫札特串連愛因斯坦到理院、文字音符解碼莎士比亞到工院、母親節溫馨快閃行政大樓、音樂關懷中輟生到管院中山陽光基金會、從民族音樂反思自我定位及認同到社科院,讓音樂「歡樂送、到處送、免費送、義務送」,讓音樂系學生多一個舞台磨練自己的同時,也變身成為文學院的音樂大使。

「沒有哪個空間不適合音樂、也沒有誰會不喜歡聽音樂」,在管院半開放式的創意空間彩排時創下最高迴廊回頭率;在海科院演出的教室外面就是冰箱、冷凍庫,甚至有沖洗眼睛設備,但只要有音樂系的學生,〈宅急便〉就能翻轉空間變身音樂廳,讓空間不再生冷而令人流連。文學院表示,音樂下山主動創造山上、山下交流的跨領域機會,成為中山校園文化,而音樂的多義性也轉化成多層次角色,能放慢步調、撫慰人心,能延伸人文藝術的觸角以樂會友,也能發人省思、成為引發多元文化思考的觸媒。在柴山西灣的自然光中,用音樂提供最柔軟的人文藝術文化層,打造支撐生活與科技發展的最厚實底蘊。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