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藝術碰撞火花 劇藝系師生科教館移地合作
【劇藝系提供】劇場教育創新實驗!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戲劇構作實踐:現當代」課程與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合作,由系主任許仁豪帶領學生移地至科教館進行教學,從常設展「科技性別化創新」、「人體奧秘」、「創新!合作!半導體未來館」、「生物多樣性」的導覽,以及「未來廚房」、「溫暖小池塘」等環境的探索,展開為期兩天的創作資料採集。下學期將由助理教授杜思慧帶領「創意表演」課程學生接棒在科學教育館進行移地創作的公開演出。
「科技╳藝術」創新是近幾年熱門話題,不管是展覽、戲劇與電影,都有許多精彩的案例。許仁豪提到,中山劇藝系和科學教育博物館的移地教學合作,與杜思慧老師及館方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討論,從場地勘查,內容學習,到課程的設計,在深厚準備後才啟動。他舉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跨域策展小組組長林怡萱在任內堆動了許多策展方式的沿革,引進性別與科技、生物多樣性、原民知識、以及空間設計的創新概念,利用場館的不同空間,打造了多種多樣的展覽場域,比如屋頂的蜜蜂花園與迴廊走道、銜接樓層之間的木構橋、創客空間以及共享廚房。許仁豪希望學生可以利用場館不同的空間,研發沉浸式展覽的動線與型態,結合展覽內容,以戲劇作為方法,讓來訪的民眾透過戲劇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以及批判性地認識科學。
經過密集式移地教學,學生在場館樓頂搭帳篷夜宿,深度導覽與蹲點研究場館,還有共享廚房的飲食記憶教學,藉以共創食譜傳達生命記憶的故事。中山學生返校經過團隊討論與研發後,目前產出了3個方案,分別是「諾拉遇見科教館」、「科教館RPG闖關遊戲」、「女尋:從梅里安到小米媽媽」。三組學生都對歷史中被淹沒的女科學家展覽印象深刻,皆從科技與性別的角度切入。第一組從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劇本開始,利用共享廚房為主要展演空間,從諾拉與鄰居太太製作糖霜餅乾的場景,帶領觀眾思考女性受教權,以及科學知識與性別權力的關係。第二組團隊則以中古世紀的黑死病與獵殺女巫事件為遊戲背景,邀請參與者扮裝成中古世紀的鳥嘴醫生,在解救與目擊一位被汙名化為女巫的中古世紀女醫生過程中,體驗各種科學知識。第三組則從梅李安的孔雀花故事開始,結合台灣小米媽媽的角色扮演,介紹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保育的概念給觀眾。
修課學生、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四年級的黃喬妮說到,第一天由科教館的人員進行展間和建築的介紹,讓人了解科教館的核心,並讓大家理解到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以更貼近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科學,許多手作活動則可以動手玩創意,跳脫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實際操作。使用未來廚房過程中,各組完成自己的料理並分享,也看見大家不同的一面以及享受到彼此的廚藝;也有曾在未來廚房進行演出的劇組人員分享經驗以及與科教館的合作心得,兩天的移地訓練很紮實也被灌入許多資訊。
同樣是中山劇藝系大四的許芝萁說,很開心能有這次的機會長時間待在所謂展覽空間中,能像是馬拉松般不間斷地由館內人員輪流帶領自己了解不同樓層的主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認為,過程中讓人理解到科教館不同於所謂美術館的典型展覽空間,卻一樣擁有吸引人去探索的特質,不管是展覽本身之間的連結再到建築本身的設計,讓人能看見小至一個女人的故事、甚至是科技的發展,擴展到在科教館頂樓所望見的城市,其實都是相互連結的自然關係,此外,她也很喜歡腦力激盪時間,雖然大家的腦袋到後來已經進入待機狀態,但每個人的想法能即時地在現場被挖掘出來進而共同思索,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兩天的行程極度充實,她非常享受此次探索機會。
中山劇藝大四生潘傑明過去曾以遊客的身份參觀科教館,「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再次來到這裡是以創作者的角度」,他重新思考如何開啟科學、藝術與普羅大眾對話的可能性。透過館方人員的導覽,先能了解不同展區的內容,也認識園區的環境配置,再由系上學生分組觀察與討論做出各具特色的提案,讓展覽除了只是被動地等待觀者經過,還能有更多方法將科學知識結合人文藝術的創意,創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模式,幫助參與者主動汲取資訊並留下深刻地回憶,快樂地玩、聰明地學。
下學期即將接棒的杜思慧則提到,科教館裡有許多值得挖掘的主題,戲劇和科學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令人感覺充滿挑戰又期待。相信學生們也會透過此次合作找到自己形塑日常生活中戲劇樣貌的更多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
「科技╳藝術」創新是近幾年熱門話題,不管是展覽、戲劇與電影,都有許多精彩的案例。許仁豪提到,中山劇藝系和科學教育博物館的移地教學合作,與杜思慧老師及館方經過了長達一年的討論,從場地勘查,內容學習,到課程的設計,在深厚準備後才啟動。他舉例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跨域策展小組組長林怡萱在任內堆動了許多策展方式的沿革,引進性別與科技、生物多樣性、原民知識、以及空間設計的創新概念,利用場館的不同空間,打造了多種多樣的展覽場域,比如屋頂的蜜蜂花園與迴廊走道、銜接樓層之間的木構橋、創客空間以及共享廚房。許仁豪希望學生可以利用場館不同的空間,研發沉浸式展覽的動線與型態,結合展覽內容,以戲劇作為方法,讓來訪的民眾透過戲劇的方式,積極參與到知識的學習以及批判性地認識科學。
經過密集式移地教學,學生在場館樓頂搭帳篷夜宿,深度導覽與蹲點研究場館,還有共享廚房的飲食記憶教學,藉以共創食譜傳達生命記憶的故事。中山學生返校經過團隊討論與研發後,目前產出了3個方案,分別是「諾拉遇見科教館」、「科教館RPG闖關遊戲」、「女尋:從梅里安到小米媽媽」。三組學生都對歷史中被淹沒的女科學家展覽印象深刻,皆從科技與性別的角度切入。第一組從易卜生的《玩偶之家》劇本開始,利用共享廚房為主要展演空間,從諾拉與鄰居太太製作糖霜餅乾的場景,帶領觀眾思考女性受教權,以及科學知識與性別權力的關係。第二組團隊則以中古世紀的黑死病與獵殺女巫事件為遊戲背景,邀請參與者扮裝成中古世紀的鳥嘴醫生,在解救與目擊一位被汙名化為女巫的中古世紀女醫生過程中,體驗各種科學知識。第三組則從梅李安的孔雀花故事開始,結合台灣小米媽媽的角色扮演,介紹生物多樣性以及生態保育的概念給觀眾。
修課學生、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四年級的黃喬妮說到,第一天由科教館的人員進行展間和建築的介紹,讓人了解科教館的核心,並讓大家理解到科學與生活的息息相關,以更貼近自己的方式去認識科學,許多手作活動則可以動手玩創意,跳脫出固有的框架去思考、實際操作。使用未來廚房過程中,各組完成自己的料理並分享,也看見大家不同的一面以及享受到彼此的廚藝;也有曾在未來廚房進行演出的劇組人員分享經驗以及與科教館的合作心得,兩天的移地訓練很紮實也被灌入許多資訊。
同樣是中山劇藝系大四的許芝萁說,很開心能有這次的機會長時間待在所謂展覽空間中,能像是馬拉松般不間斷地由館內人員輪流帶領自己了解不同樓層的主題,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她認為,過程中讓人理解到科教館不同於所謂美術館的典型展覽空間,卻一樣擁有吸引人去探索的特質,不管是展覽本身之間的連結再到建築本身的設計,讓人能看見小至一個女人的故事、甚至是科技的發展,擴展到在科教館頂樓所望見的城市,其實都是相互連結的自然關係,此外,她也很喜歡腦力激盪時間,雖然大家的腦袋到後來已經進入待機狀態,但每個人的想法能即時地在現場被挖掘出來進而共同思索,是一件很可貴的事情!兩天的行程極度充實,她非常享受此次探索機會。
中山劇藝大四生潘傑明過去曾以遊客的身份參觀科教館,「沒想到不到一年的時間再次來到這裡是以創作者的角度」,他重新思考如何開啟科學、藝術與普羅大眾對話的可能性。透過館方人員的導覽,先能了解不同展區的內容,也認識園區的環境配置,再由系上學生分組觀察與討論做出各具特色的提案,讓展覽除了只是被動地等待觀者經過,還能有更多方法將科學知識結合人文藝術的創意,創造生動有趣的學習模式,幫助參與者主動汲取資訊並留下深刻地回憶,快樂地玩、聰明地學。
下學期即將接棒的杜思慧則提到,科教館裡有許多值得挖掘的主題,戲劇和科學能碰撞出什麼樣的火花,令人感覺充滿挑戰又期待。相信學生們也會透過此次合作找到自己形塑日常生活中戲劇樣貌的更多可能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