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辨碳權真假 公事所聚焦全球貿易碳限制解決方案
發佈日期:
2023-11-13
薛新佑總監則呼應林新沛教授的說明,指出碳權有真有假,大家在選購時要慎思明辨。「尤其是森林碳權,許多都是騙局。」他指出,森林雖有碳匯(吸收和儲存二氧化碳)的能力,但此能力(實際可長期吸納的量)必須經過國際認可的方法學認證後,才能拿來買賣。這好比我們就算能做出好吃的食品,也必須符合國外買家的規範才能外銷一樣。
在回答學員們的熱烈提問時,薛總監再三強調,企業要釐清國際貿易碳壁壘的遊戲規則或找到真正明瞭這些規則的顧問公司,方能找出有效的因應方案。他並提醒,歐盟的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雖尚未正式向進口歐盟的貨品課徵碳關稅,但將會依這幾年各進口商填報的產品碳排量進行篩選,未來不再向碳排效率低的廠商下單。換言之,若台灣廠商這幾年無法大幅降低產品在生命週期中的碳排或善用方法學將帳面上的碳排移轉,未來就算付得起高昂的碳關稅也無法賣產品到歐盟。
最後,二位講者指出,企業有節能減碳的責任,但減碳的策略也必須針對國際的規範對症下藥,台灣企業才能繼續獲利生存。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