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激盪漢學新局 22頂尖學者訪談影片發布暨座談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於2021至2022年間與國家圖書館合辦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子項目「國際漢學家訪談」系列活動,日前於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舉行影片發布會暨座談,展現兩年計畫的豐碩成果。此計畫邀請22位海內外深具影響力的漢學家及人文學者,因應環境變遷及疫情衝擊,特別以影音訪談形式呈現跨領域學者的研究精華,交流內容包括其學思歷程、研究生涯、學術著作、漢學觀點、海內外漢學研究經驗,乃至跨文化生活的分享等,為跨越時空限制、難得的研究成果呈現。現場並以「危機時代與漢學回應」為主題舉行座談,共同思索漢學界如何立足當代,以跨文化的動能開闢未來漢學新局。

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指出,國家圖書館漢學研究中心自1981年成立以來,除了定期出版《漢學研究》、《漢學研究通訊》等刊物,徵集、採訪國內外漢學資料,也努力建立學界的交流服務平臺,推動「獎助外籍學人來臺研究漢學」,影片發布會中有幾位訪談學者,如賀安娟、佐藤將之、馬愷之、郭靜云教授等,還有為這次影片發布會順道應邀而來的盧布亞納大學的羅亞娜教授,都曾是此獎助計畫的受獎學人,說明了漢學研究中心40幾年來除了深耕傳統漢學,也實質促進了國際漢學人才的交流,她也誠摯歡迎老朋友回國家圖書館敘敘舊。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表示,推動此教育部標竿計劃之訪談項目,主要是針對「臺灣在地的重量級頂尖學者」、「在臺灣落地深耕有貢獻的優秀漢學家」,以及「在海外卻與臺灣有著深刻親密關係的國際漢學家們」,進行深度的訪談與影像紀錄。對此計畫而言,人文學術所積澱出來的人格特質、國民素質、文化品質,才是最可長可久的軟實力。對照於中國的國學,臺灣所發展出來的「既在地又國際的跨文化漢學」,既是穩健兩岸交流的、一座不言而喻的重要橋樑,也是讓臺灣走出去、成為華人文化新雅典的重要資產,可能也是守護臺灣主體性,並有待我們持續給予價值重估、更新轉化的生活資產。對於這項重要子計畫的階段性完成,他感謝所有接受訪談的學者群,一起為跨文化國際漢學,留下一點「往事或許並不如煙」的學術記錄。

座談中,所有與會學者就各自研究領域發表對「危機時代與漢學回應」此議題的看法。包括從道家哲學與歐洲漢學談起、新儒家漸不受重視所產生跨文化的危機對話、兩岸定位對未來漢學的影響等。國立中山大學人文研究中心主任莫加南(Mark McConaghy)提出「共生」的思路,認為不管是各自研究領域的互相扶持,抑或跨學術研究領域、跨文化合作思維,都是未來漢學共生的努力方向。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