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飛躍中山》與歷史對話 跨域共作展校歌新風貌

【文學院/音樂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音樂學系共同主辦的「聽出端倪,聊表心意-與永續對話的新音樂創作理念分享暨跨域對談」系列活動,在最終場「與歷史對話的音樂創作」對談中,發表為學校譜寫的全新音樂篇章《飛躍中山》,並由樂章的創作與演唱者對話創作理念,分享合作共創的心路歷程,精彩的跨域共作心得分享,不僅為系列活動畫下完美句點,也以《飛躍中山》及新歌、新詞開啟「校歌新風貌」的可能。

本場對談由《飛躍中山》作曲者、中山大學音樂學系副教授李思嫺,以及樂章中歌曲《飛躍中山》的歌詞共創者、文學院院長賴錫三共同主講。李思嫺老師以音樂史上幾個經典作品為例,講述作曲家如何透過音樂創作表達情感與觀點以與歷史對話,並直言以音樂描述或註解歷史,可能比純粹用文字更能喚起直接的感動與記憶。她接著分享如何在《飛躍中山》裡實踐以音樂與中山大學的歷史對話。她提到樂章的創作源自對中山大學於2022年幾項重大成就的禮讚,包括完成設立十個學院的里程碑,樂曲便以飛揚躍進的動態來表現中山不斷超越自我的活力;也將中山的幾項特點變身為音樂素材飛躍於樂章中,例如擬作校園的環境與人文聲景;此外也將重要的歷史年份轉為和聲與旋律的設計,或是將學院的擴增數字發展為樂曲特色律動。全曲段落緊湊,帶領聆聽者感受「跳躍」與「飛越」的速度感。而樂章中的合唱歌曲《飛躍中山》,則是奠基在現行校歌旋律之上,以對位方式寫出的全新旋律,不論搭配現行校歌歌詞或是填入新創歌詞演唱皆可,合唱形式則更能以多聲部展現新曲與現行校歌並行的可能性,展現傳承與創新的共生相依關係。

專長中國文學、國際漢學與跨文化哲學的賴錫三院長相當認同以聲音感動人心的直接力量,但也提出「歌曲沒有文字的力量,何嘗不是一種限制」。他談到中山大學建校已超過40年,在現行校歌歌詞的演變沿革上,也能看出不同時期之於歌詞改動的影響。而這次為《飛躍中山》創填新詞,賴錫三以「柴山雄立,西灣浩蕩」為首,將中山大學立足高雄與西子灣的地理位置點出,也以「歷史薪傳,文化蘊藏」寫出中山豐厚深遠的歷史文化底蘊。「開創十方,前繼後揚」則是以十個學院的開創作為啟揚未來的美喻。副歌處則以「自由、民主、博愛」對應「天空、大地、萬物」,直指在臺灣這塊土地孕育出來的價值所能展現的無限遼闊。而曲末則回到學生為主體,既要「登山越嶺,追日跨洋」,更望要期許自我實踐「天下胸襟,一體擔當」、「共生世界,一體同創」的理想。賴院長也聊到鄭英耀校長在整個過程中的鼓勵支持,以及他和鄭校長互動的生動趣談,尤其對歌詞壓軸句的團隊精神、群我合作的中山精神,以及鄭校長的殷殷期許。

此場對談也邀請到社會學系教授楊靜利學務長擔任與談人,分享其對於校歌之於校園意義的看法。楊靜利學務長表示,校歌以精煉的詞語傳達學校的治學理念、辦學理想及校園文化,世界各地不同的學校,各以抒情、輕快、振奮人心等各具特色的音樂風格,讓校歌展現出讓人記憶深刻的校風。「校歌」可說是每個人在學習成長路上,一條「不間斷的回憶長河」。

另一位與談人、音樂學系副教授黃子珊則於現場高歌,即時以獨唱形式演示《飛躍中山》。黃子珊老師分享演練此曲的心得,談到「音樂是時間的藝術」,雖然詞曲創作者透過樂譜讓聲音與文字思維被保留記錄下來,歌曲演唱者則必須在演唱時間的「當下」,將情感透過聲音傳達出來,次次皆是獨一無二的呈現。而文字在經過仔細琢磨語韻、推敲節奏之後寫成歌曲,則讓演唱者能有更淋漓盡致的表達。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