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多元海洋議題 中山海洋月系列活動登場

【海工系提供】聯合國2009年將6月8日訂為世界海洋日,從第一年以「我們的海洋,我們的責任Our Oceans, Our Responsibilities」,到今年以「海洋星球:改變的潮流Planet Ocean: Tides are Changing」作為海洋日主題,反應出海洋對於地球上整體環境的重要性,今年的主題除了持續強化對海洋議題重視外,更希望為關注海洋帶來新的熱情,在不同面向都可以跟海洋有所連結。國立中山大學發起海洋月活動,從論壇、書展、攝影展、海廢創作等活動,讓高雄及台灣充斥不同的海洋議題,希望由不同的面向成為改變潮流的一部分,為地球上所有生命共同思考一個永續性的未來。此次活動也登錄聯合國 「United Nations World Oceans Day 2023」活動,參與世界共同關注海洋、多元融入海洋的行列。

中山海洋月系列活動由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圖書與資訊處、社會實踐與發展研究中心、教育部氣候變遷(南區)教學聯盟海岸領域、臺灣港埠協會、臺灣港務港勤股份有限公司、小房子書舖及旗津tha̍k冊共同主辦。系列講座共舉辦4場論壇。「元宇宙導遊 港市歷史時空再現」論壇從歷史的角度看海港文化,邀請海洋文史專家、《福爾摩沙海洋事件簿:從大航海時代到荷西鄭清》作者姚開陽老師擔任主講,姚老師將擔任時空導遊,帶領大家進入電影般夢幻場景的港市元宇宙世界,並由文史作家、打狗文史再興會社陳坤毅與談,討論如何從過去思索我們的海洋內涵與文化。在全民親海的氛圍下,如何透過水域活動成為真正的海洋民族?「航向全世界 台灣遊艇產業的歷史與未來」主題邀請《臺灣遊艇王國的成功詩篇》作者、嘉信遊艇股份有限公司李伯言經理擔任主講,開船遊日本的元智大學高仁山教授與談,一起了解台灣遊艇產業的歷史與未來,再思考什麼是遊艇、如何玩遊艇,最後聚焦在討論真正海洋國家之水岸海港環境的土地與產業樣態。

論壇「海洋的美麗與哀愁 海陸交界地帶的對決與和解」則從海洋文化及產業走入環境與制度議題,由台灣環境影像紀錄者、《我們的島:臺灣三十年環境變遷全紀錄》作者柯金源導演擔任主講,獨立記者、《海洋台灣:大藍國土紀實》黃佳琳記者主持,以及中山大學海洋生態與保育研究所陳孟仙所長共同與談,一起隨著柯金源導演從凝視海岸環境的變遷、海洋生態系崩毀現場目擊,以及島嶼國家的海洋願景,分享海洋的美麗與哀愁。制度面如何思考「海域安全的發展趨勢」,論壇邀請國立高雄科技大學海洋事務與產業管理研究所高瑞鍾所長主講,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環境生物與漁業科學學系曾煥昇副教授與談,一起了解海域安全的知識,以及海洋活動對國家安全(Security)、海事及其他層面安全(Safety)、經濟與環境之衝擊。

除精采論壇外,海洋月的活動也包含攝影展及書展,用影像及文字引人深入海洋。「鯨豚攝影展」自6月8日起於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大樓三樓展至6月30日。展覽由鯨豚專業攝影,同時也是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董事金磊老師協助展出,提供精采的海洋生態攝影作品系列,分享他多年來在世界各地追隨鯨豚身影的種種觀察及體會,期望能夠讓更多的朋友認識海洋環境。國立中山大學圖書與資訊處也於展區協助蒐集了海洋相關圖書、電子書、影片等,呈現海洋專業的知識饗宴,

海洋是可廣泛融入不同年齡層及不同議題討論,此次活動納入「海洋繪本書展」,由小房子書舖策劃,適合從幼兒園到各個不同年齡層,對海洋有興趣的師生民眾參與。繪本展結合「海洋說故事活動」,邀請「高雄港職場互助教保服務中心」及「國立中山大學員工子女非營利幼兒園」的小朋友們一起來聽故事,讓孩子們從繪本的故事認識並關心我們的海洋。書展另外也展示「海洋文史書展」,由旗津tha̍k冊設計規劃海洋相關的文史書冊,讓喜歡海洋的朋友可以更了解海洋的多元面向。

中山大學海工系副教授陸曉筠表示,海洋是全人類的資產,國際上歷經10年談判,聯合國成員國終於達成《公海條約》保護世界海洋的歷史性協議,協助2030年將30%的海洋納入保護區,以保護和恢復海洋的自然系統。「我們體內都帶著一部分的海洋……」,如同美國海洋生物學家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所著《大藍海洋》(The Sea Around Us)中提到,對於不同年齡、不同面向領域,都能夠輕鬆聊海洋、分享關於海洋的點點滴滴,此次論壇從不同面向的討論,提出海洋應有更積極的作為,正視海洋文化與歷史;從海洋的視角看產業及生活模式;從海洋生態的系統思考我們面對海洋的方式,國立中山大學邀請更多人一起來關注海洋、分享海洋、聊海洋,喚起大家對海洋議題的關注。更多活動細節請見「中山海洋月系列活動」。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