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互動、討論、視覺化 EMI工作坊精進教師教學力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南區雙語區域資源中心與教務處教發中心推動EMI教師培訓計畫,延續「基礎課程」,舉辦三場「進階工作坊」協助區域大學教師提升EMI專業知能,課程探討如何協助學生在EMI課程中達成有效學習。分別邀請國家教育研究院語文教育及編譯研究中心謝承諭助理研究員主講「EMI中的課程互動能力:增進學生參與的語言與非語言策略」、中山大學外文系徐淑瑛教授主講「EMI課程的討論引導及反饋」,及中正大學外文系暨英語教學所陳玟君副教授講授「EMI課堂用語與教材視覺化」。

謝承諭分享EMI課堂中增進學生參與的不同策略,介紹多元教學模式供教師在不同情境下使用。在雙語教學課堂中,除了重視英語的使用比例,也期望學生能與教師以及同儕多加互動。謝承諭引用國外教育學研究,指出課堂互動應是課堂的基本構成,使學生有效率吸收課堂知識之餘,也能協助學生克服在EMI情境中對語言的不適應。教室互動能力(Classroom Interactional Competence, CIC)是其中一個協助教師設計課堂互動的方式,透過檢討與學生的對話並修正自己的提問方式,教師能讓回應變得踴躍而更有内容。假如能提出更爲廣泛及沒有正確答案的問題,又以專業的說法重複學生提出的論點,教師將能使學生更有發言的信心,同時讓學生從發言中加深課堂觀念的理解。

此外,要鞏固學習,對於學生的努力參與和貢獻給予適當回饋也是必要的一環。徐淑瑛詳述給予回饋的原則,回饋內容應當要具體、令人鼓舞,並且具體明確,針對書面和口頭回饋,她分享實用的慣用語句,同時提醒給予改善建議時應如何修飾表達語氣。總結來說,回饋應當包含具體建議及說明,以及實際的例子。經由徐淑瑛講解「教學目標、討論、回饋」之模型,促使與會教師習得討論引導策略,期盼藉由更多活動和技巧讓學生在EMI課堂中達到高層次思維。

陳玟君講述EMI課堂中的有效溝通,首先為「Classroom Talk for EMI: Signposting Language for Teaching」關注EMI課程的有效授課語言,接著以「Visual Communication in EMI Teaching」為題解密視覺圖像傳達的原則。由於參與EMI課堂理想的英語能力是CEFR-C1級,或許達到該階級所描述的能力會是EMI授課教師的目標。陳玟君指出,身為非英語母語者,EMI並非我們自然而然就沉浸於其中的環境,因此需要有意地去創造出來,而慣用語塊(formulaic language)就是得以建立如此環境的教學語言。具體而言,字詞或語言意義單位有一個預先決定或特定的語序,對於我們的認知而言更容易處理信息,在特定情況下,也更期望某些表達會發生,而教師則能使用這套模式達成有效的溝通。陳玟君展示實際的語料分析,配合其口條,展現該理論的有效性,她並將授課單元分為包含回顧(recap)、連貫(connect)、詳述(expand)、強化(reinforce)和總結(wrap-up)的循環,陳玟君針對每個步驟都提供完整的路標語句(signposting expressions),參與教師即刻就能有效利用。

有關視覺傳達技巧,陳玟君以一篇關於K-pop的文章作為例子,解釋如何透過幾個關鍵字就能傳達主要的訊息,以及如何利用心智圖法(mind mapping)工具有效地將關鍵字之間的連結展現出來,並延伸到更細緻的項目。在圖像呈現中,可以藉由操作包含尺寸、顏色、距離、形狀及順序這些面向的視覺碼(visual coding)來引導讀者的注視路徑(attention route)、順序(sequence)及凸顯重要性(importance)。再者,她建議傾向以「Z」字順序來觀看,而襯線體則能更好的引導閱讀,這些技巧對於教師製作授課簡報與圖像化都十分受用。

由於年輕的世代越來越習慣以圖像來認識這個世界,而EMI同樣需要圖像溝通的輔助來理解知識。陳玟君表示,儘管學習將教材影像化一開始必定會耗費大量時間,但若將有效學習視為目標,這將是必經的歷程。她鼓勵與會教師,既然有十年去達成雙語目標,那肯定沒問題。EMI教師培訓計畫規劃一系列全日全時段培訓課程,讓與會教師獲取充足教學量能,準備執行教學革命,期盼在新學期的EMI教室中展示成果。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