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交流跨界互動 國際漢學平台舉辦舞蹈論壇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舉辦「舞蹈論壇──再探文化身體與感知範式」,為「島嶼辯證法」系列論壇之一。活動除保留了以往橫跨中西文化的豐厚學術交流,更加入了身體、表演與舞蹈藝術的跨界互動,讓每位具有實作經驗的表演藝術工作者,帶給聽眾第一手的文字紀錄與分享,也藉由跨校跨領域合作碰撞出更多的火花。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擔綱主持並表示:島嶼辯證法已經陸續舉辦多場活動,主題涵納書法、繪畫、小說、戲曲等,也希望可以從舞蹈角度繼續探究臺灣傳統與華人文化的承繼關係,將舞蹈研究顯題化。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莫加南也認為本場論壇可以透過文化的角度,更瞭解1949年之後的臺灣歷史,以超越二元對立的劃分,並保持文化混雜交流的開放性。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張思菁從自身學舞經歷,以及探討戰後第一代編舞者劉鳳學、日本華僑南雅人(本名鄭釧煌)以及雲門何惠禎、鄭淑姬兩位舞者,發覺1970年代前後的現代舞,並非高度同質性的中華性演繹,而是不同文化內容交織而成的多元表達與展現。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助理教授林雅嵐介紹了傳統梨園戲《朱文走鬼》,並分享自己作為表演者的養成經歷,如何從南管、梨園戲、舞踏、爪哇宮廷舞,以及戲劇大師Eugenio Barba的訓練中獲得相當大的啟發。同時分享舞踏如何透過「示範、聽覺、視覺、意象」,讓舞者的內在意念與想像訓練,實際幫助身體的伸展。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反省人類中心主義,對於環境大肆破壞且造成個體過勞與憂鬱的後遺症。希望透過「異身體計畫」,使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不僅可以讓身體解殖,進入到心靈自由釋放的「荒野」,也讓思維從「小我」、「社會我」進入到「生態我」,真正與自然、藝術共在。
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徐瑋瑩介紹現代舞蹈家、光環舞集創辦人劉紹爐,他試圖揚棄既有芭蕾、現代、京劇技術的訓練,以放鬆、敏銳化身心為目標,回到「身體的原初」,因此發展出嬰兒油系列舞作,除了復歸於嬰兒的天真,也藉著油打破舞者的慣性,重新找回身體「氣、身、心」的連結。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副教授陳雅萍一則指出當代受到「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影響深遠,容易陷入固化的「主體」概念;再則認為莊子齊物與物化思想,與德勒茲談分子式運動感知與「流變」(becoming)的闡述,兩者相互闡明。陳雅萍認為身體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介面,好比無垢的技法是緩的功夫,真正進入分子層級的流變的功夫,因此舞蹈研究,可跳脫既有的研究視角和語境,讓不同的領域、主體有更多對話交流的機會。
(公共事務組編修)
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擔綱主持並表示:島嶼辯證法已經陸續舉辦多場活動,主題涵納書法、繪畫、小說、戲曲等,也希望可以從舞蹈角度繼續探究臺灣傳統與華人文化的承繼關係,將舞蹈研究顯題化。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助理教授莫加南也認為本場論壇可以透過文化的角度,更瞭解1949年之後的臺灣歷史,以超越二元對立的劃分,並保持文化混雜交流的開放性。
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舞蹈學系副教授張思菁從自身學舞經歷,以及探討戰後第一代編舞者劉鳳學、日本華僑南雅人(本名鄭釧煌)以及雲門何惠禎、鄭淑姬兩位舞者,發覺1970年代前後的現代舞,並非高度同質性的中華性演繹,而是不同文化內容交織而成的多元表達與展現。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學系助理教授林雅嵐介紹了傳統梨園戲《朱文走鬼》,並分享自己作為表演者的養成經歷,如何從南管、梨園戲、舞踏、爪哇宮廷舞,以及戲劇大師Eugenio Barba的訓練中獲得相當大的啟發。同時分享舞踏如何透過「示範、聽覺、視覺、意象」,讓舞者的內在意念與想像訓練,實際幫助身體的伸展。
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何怡璉反省人類中心主義,對於環境大肆破壞且造成個體過勞與憂鬱的後遺症。希望透過「異身體計畫」,使表演藝術走入城市生活,不僅可以讓身體解殖,進入到心靈自由釋放的「荒野」,也讓思維從「小我」、「社會我」進入到「生態我」,真正與自然、藝術共在。
勤益科技大學博雅通識教育中心助理教授徐瑋瑩介紹現代舞蹈家、光環舞集創辦人劉紹爐,他試圖揚棄既有芭蕾、現代、京劇技術的訓練,以放鬆、敏銳化身心為目標,回到「身體的原初」,因此發展出嬰兒油系列舞作,除了復歸於嬰兒的天真,也藉著油打破舞者的慣性,重新找回身體「氣、身、心」的連結。
臺北藝術大學舞蹈理論研究所副教授陳雅萍一則指出當代受到「認同政治」(identity politics)影響深遠,容易陷入固化的「主體」概念;再則認為莊子齊物與物化思想,與德勒茲談分子式運動感知與「流變」(becoming)的闡述,兩者相互闡明。陳雅萍認為身體作為文化的一種重要介面,好比無垢的技法是緩的功夫,真正進入分子層級的流變的功夫,因此舞蹈研究,可跳脫既有的研究視角和語境,讓不同的領域、主體有更多對話交流的機會。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