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詩人徐珮芬寫作課程處女秀 中文系首辦駐校作家活動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首度舉辦駐校作家活動,邀請詩人徐珮芬蒞校演講,除了分享創作的心路歷程、對詩的看法之外,徐珮芬更首度開設創作課程,進一步與現場愛文學、愛寫詩的學生們深度對話,師生透過課堂實作教學,近距離與詩人互動交流。

現今每個人每日使用社群媒體的時間日益增加,連閱讀文學作品也可透過Facebook、Instagram等社群進行,詩人徐珮芬從網路社群BBS批踢踢的詩版發跡,受到小眾欣賞,除徐珮芬之外,當年在詩版上活躍的詩人還有任明信、潘柏霖及宋尚緯。隨著後疫情時代的來臨,及閱讀方式的改變,讀者使用網路的時間增加,也拉近作者與讀者的距離,透過社群,作者如同浮現在線上,互動增加的同時,也漸漸失去隱私。徐珮芬提到,讀者已不滿足於單純文字,甚至透過圖文搭配刺激閱讀也不完全符合讀者期待和感受,曾有讀者提問,這樣的時代改變之下,寫作策略是否也因此而轉變?徐珮芬說,其實寫作策略的改變在PPT時期就已轉變,並不是更換了載體才改變,因為透過不同的管道會獲得不同讀者的回饋,她不會為了迎合讀者的口味而改變自己的寫作初衷,「我依然寫我想寫的東西,反而比較煩惱圖文如何搭配合宜。」

「詩是什麼?」徐珮芬拋出提問。「這個問題用十本博士論文可能也無法獲得解答」,徐珮芬提到,一首會吸引自己的詩,應該是用最直白、最簡單且最有限制的語言去創造最大可能性的空間。她表示,作品落成之後就與自己無關了,她認為讀詩的人,心中有自己的答案,「你知道那是什麼便足矣,如何詮釋都與作者無關」,對她而言,每一個人的詮釋都是一個新的故事。

徐珮芬分享自己的文學啟蒙歷程,以及許多自己對於讀詩的看法、創作的靈感來源等,她認為詩人的眼睛就是「在平凡無奇的世界生活裡,找到最平凡無奇的事物,給予最特別的定義」。她提到,這時代擁有的東西太多,何以還需要文學如此樸實無華的東西?但正因如此,藉詩人之眼睛,從這些日常中尋找特別,因此詩是千姿百態的,既貼近生活也療癒自我,亦無對錯之分。

此次駐校作家活動為徐珮芬的教學處女秀,寫作課程取材於日常,例如最討厭的天氣、你的姓名、電影片段等等,她也於課堂中與學生共同進行輕鬆、隨性的即興創作,一改一般人對寫作課程枯燥沉悶的刻板印象,利用「詩人的眼睛」的視角進行創作,在作品的交流與分享中,給予學員真實回饋與建議。第一次開設寫作課的徐珮芬表示,寫作課讓她重拾大學時代寫詩的快樂,過程中並非指導大家如何創作,而是相互切磋,教學相長,因為詩沒有固定的樣貌,寫自己想寫的東西,重要的是「寫得快樂」。「寫詩一直都是誤打誤撞,且寫且走。」她認為創作是一件快樂的事,沒有應該長成什麼樣子,「寫你所想,寫你所愛,去創造屬於自己的答案。」

駐校作家活動參與踴躍,除了中山大學學生,還有畢業校友及外校學生共襄盛舉,更有徐珮芬的讀者報名。透過演講分享,以及實際練習與討論,不僅吸取詩人經驗,亦獲得不同的閱讀回饋,與會師生獲益良多。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