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挑戰作曲「聲」、「相」新維度 文院教師發表跨域探索音樂會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音樂學系與文學院於高雄市文化中心至善廳共同舉辦「聲/相: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發表與對談XVIII」音樂會,此次為第三度以跨領域對話的共學模式進行,音樂系、外文系與哲學所教師群以「聲/相」為研討主題,環繞在「視覺與聽覺的共感」之思索,藉由文學、哲學與音樂間的跨域討論產生創作議題後,再由音樂系教師從音樂創作來探討「意念」到賦形於「聲」後,與其他感官的共感之「相」為何。

音樂會當日由中山大學音樂系教授應廣儀、副教授李思嫺、助理教授陳以軒發表新作品,再與外文系教授洪敏秀、助理教授賴怡芃和哲學所教授楊婉儀一同進行對談,並與台下觀眾問答、交流。

應廣儀創作的《冷酷》是寫給單簧管、擊樂、鋼琴、一位舞者、影像和預錄音樂的作品。她表示,一開始是看到攝影家張舜傑拍攝日出的照片覺得很美,但又反省到我們的環境其實一直在被破壞,因而有所感觸「這其實是很殘酷、冷酷的」,希望透過音樂、影像與舞者的表演來表達對環境變化之關懷。

李思嫺創作《視角》時,邀請音樂系校友陳玥絨通過攝影捕捉視覺素材,當時陳玥絨攝影前先詢問李老師喜歡的顏色、材質和天氣,最後決定去拍一個大家熟知的地點。影像拍攝結束後,李老師看了視覺素材再進行音樂創作,最後再讓陳玥絨聆聽最終作品,將視覺素材加上特效製作成動態影像以配合樂手現場演奏。李思嫺表示,這個作品裡可由許多不同視角進行觀看,例如顏色、線條或那個地方的聲音或發生的事件,形成視覺與聽覺的「聯覺密碼」。

陳以軒創作的《聲深動》是他重新審視多年以來思考書法作品與聲音之間關係的作品,配器上以打擊樂器做為筆畫中不同動態性格的「點」;以薩克斯風作為富具延展性的「線」,同時使用如風聲、五色鳥的鳴叫聲等自然音景。而作品使用的影像則取材自大自然的紋理和唐朝懷素的狂草,並運用了Max/MSP所自製的聲音影像互動介面呈現出聲音與影像的互動。陳老師表示這個作品希望帶給觀眾「由相聽聲,由聲觀相」別樣的聆賞體驗。

作品發表後的對談,由哲學所楊婉儀所長主持對談,先與三位作曲家進行一輪對答,再由外文系洪敏秀老師說明跨領域研討進行時間很早,彼此很快就討論出「聲」、「相」這兩個關鍵字,洪老師聽完演出後表示,她發現三部作品都至少有三道力量在競爭,也就是說「聲」跟「相」之間的關係是跨越的、出框的關係,從聲音與影像原有的框架越出後相互遭逢和競爭。外文系賴怡芃老師則表示,因為本身從事文學研究的緣故,特別感覺到三首作品的不同視角轉換,《冷酷》感受的是第三者的客觀視角;《視角》則是主觀的第一人稱視角;《聲深動》則進到後人類世的視角,對她而言是相當震撼的聆賞體驗。

現場師生與觀眾提問踴躍,劇藝系曾景濱老師十分欣賞三位老師的創作並提出看法,他表示,個人去看聲跟相似乎不應該是直的斜槓去區分開它,而是會產生很多附影,或者有種重疊,或者有更多的相似性跟差異性,甚至有一種時間的延伸,當中有很多解讀的可能性。

「聲/相:當代作曲家之作品發表與對談XVIII」音樂會對談熱烈,成功打破傳統成果展現的短暫性與藝術形式陌生性而產生的藩籬,讓作曲家與觀眾們進行深度的雙向交流、相互共振。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