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構海洋意象 中山大學首辦堆沙堡競賽
【西灣學院提供】西灣學院年度活動「台灣文化週」今年主題為「海洋風情」,規劃一系列與海洋相關的活動,帶領所有中山人認識、學習海洋文化。日前於西子灣海域中心前沙灘首度舉辦「西灣意象堆沙堡競賽」,參賽者們在西子灣頂著太陽、吹著海風,運用海水、沙子、貝殼等自然資源,堆疊出各具特色的沙雕作品,融合自然資源與人文特色,在沙灘上形成獨特的風景,學生藉由親手堆砌沙堡,以天然素材拼湊、建構,將腦海中的意象轉換為具體,從無到有的過程中也更貼近海洋。
「西灣意象堆沙堡競賽」由博雅教育中心主辦、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協辦。競賽規則為參賽者須以一條12公尺的繩子劃定作品範圍,現場提供大、小鏟子、水桶、灑水器等工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後,解說作品主題與創作理念。本次競賽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江政寬主任、服務學習教育中心王以亮主任以及趙可卿助理教授擔任評審,評分的標準包含造型美觀、意象創新及講解分數,加總後選出優勝3名及佳作2名。
本次堆沙堡競賽共有8組隊伍參賽,分別由不同科系學生組成,更有國際學生共襄盛舉。獲得第一名的組別成員為3位資管系學生以及2位來自波蘭的外籍生,隊伍作品呈現烏龜的樣貌,主題是太平洋上的移動小島,與廣闊的大海交相輝映;此外他們也撿拾沙灘上的貝殼,排成「龜」字,增添美感。該組作品完成度高且精緻,獲得評審青睞,因此拔得頭籌。
拿下第二名的是海工系學生團隊,海工系大四劉怡秀提到,過去曾體驗過相似的活動,雖過程有些辛苦但相當有趣,也想再度挑戰。該組以「新海研42號」為題,呼應中山42週年校慶,堆砌出可實際容人乘坐的「沙船」。第三名為企管系與資管系跨系團隊,主題為「鐵達尼號事故」,概念是海洋美麗面貌下暗藏的危險,其中資管系大一的孔甫瑄也特別分享,經由此次參賽,拉近了與西子灣的距離。
其餘作品同樣展現學生巧思,以及對於海水和沙的聯想。有些組別以在地為發想,製作出高雄城和高雄港;亦有組別使用風帆課的趴板、立槳等器材,結合中山特色與海洋元素,做出具有猴首的美人魚,以上兩組皆獲得佳作。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羅凱暘教授指出,以往海洋主題常是水上活動體驗,然因季節交替,海上天氣較為不穩定,加上西子灣除海水之外,更有寬廣的沙灘能利用、取材,堆沙堡在沙灘上也相當常見,與西子灣的天然環境融為一體。因此今年首次辦理堆沙堡競賽,以不同方式與海互動,期待師生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公共事務組編修)
「西灣意象堆沙堡競賽」由博雅教育中心主辦、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協辦。競賽規則為參賽者須以一條12公尺的繩子劃定作品範圍,現場提供大、小鏟子、水桶、灑水器等工具,在規定時間內完成作品後,解說作品主題與創作理念。本次競賽邀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博雅教育中心江政寬主任、服務學習教育中心王以亮主任以及趙可卿助理教授擔任評審,評分的標準包含造型美觀、意象創新及講解分數,加總後選出優勝3名及佳作2名。
本次堆沙堡競賽共有8組隊伍參賽,分別由不同科系學生組成,更有國際學生共襄盛舉。獲得第一名的組別成員為3位資管系學生以及2位來自波蘭的外籍生,隊伍作品呈現烏龜的樣貌,主題是太平洋上的移動小島,與廣闊的大海交相輝映;此外他們也撿拾沙灘上的貝殼,排成「龜」字,增添美感。該組作品完成度高且精緻,獲得評審青睞,因此拔得頭籌。
拿下第二名的是海工系學生團隊,海工系大四劉怡秀提到,過去曾體驗過相似的活動,雖過程有些辛苦但相當有趣,也想再度挑戰。該組以「新海研42號」為題,呼應中山42週年校慶,堆砌出可實際容人乘坐的「沙船」。第三名為企管系與資管系跨系團隊,主題為「鐵達尼號事故」,概念是海洋美麗面貌下暗藏的危險,其中資管系大一的孔甫瑄也特別分享,經由此次參賽,拉近了與西子灣的距離。
其餘作品同樣展現學生巧思,以及對於海水和沙的聯想。有些組別以在地為發想,製作出高雄城和高雄港;亦有組別使用風帆課的趴板、立槳等器材,結合中山特色與海洋元素,做出具有猴首的美人魚,以上兩組皆獲得佳作。
中山大學西灣學院運動與健康教育中心羅凱暘教授指出,以往海洋主題常是水上活動體驗,然因季節交替,海上天氣較為不穩定,加上西子灣除海水之外,更有寬廣的沙灘能利用、取材,堆沙堡在沙灘上也相當常見,與西子灣的天然環境融為一體。因此今年首次辦理堆沙堡競賽,以不同方式與海互動,期待師生都有意想不到的收穫。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