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真的?玩假的? 公民參與論壇交流北高經驗
發佈日期:
2022-11-21
第一場次主題為「公民參與委員會的制度設計與運作」,由中山大學公事所教授彭渰雯主持,邀請五位北高公參會委員或執行幕僚講者進行引言和與談,包括台北市公參會副主委許立民醫師、高雄市公民監督公僕聯盟副理事長陳銘彬、台北市政府市長室顧問蕭伶伃、高雄市政府研考會研究發展組長余佳燕,以及屏東科技大學通識教育中心副教授簡赫琳。彭渰雯指出,台北市的公參會有8年經驗,相較之下高雄只有2年多,因此希望藉由這次論壇交流,讓高雄市有更多借鏡的機會。
許立民以「公民參與如何落實在政府部門」為引言,從台北市執行公民參與8年的經驗出發,提出落實公民參與的「民間強勁力量」、「市長親自與會」、「局處列席與會」三大重點。他認為由市長擔任公參會主委並親自與會,才能即時做出裁示,避免延宕;而身為政策執行者的各局處必須列席,市民感受到政府的支持,也更願意持續參與,讓台北市的公參會穩定運作並創造成果。
陳銘彬則論及高雄公民團體由下而上爭取公民參與的艱辛歷程。包含倡議成立衛武營公園、舉辦公民論壇規劃火車站的地上建物,到李科永圖書館的爭議案,顯現高雄民間團體對於公民參與制度化的期待。他也對2021年甫成立的高雄市公參會提出組織架構和效能檢討,期望未來能有更完善的法規,提升現有公參會層級,讓高雄公民參與機制更為落實。
自2018年起擔任台北公參會幕僚的蕭伶伃,提出公參會是「點火人」的概念,要點燃公民參與的火苗,並將DNA植入公部門的日常運作中,進而長出公部門團隊的公民參與意識。而負責高雄市公參會幕僚業務的余佳燕則表示,對於實際執行公民參與工作,但不熟悉審議工具的基層公務員來說,「陪伴老師」的制度可以降低其疑惑與擔憂。較為遺憾的是,高雄市公參會因疫情停擺一年,期待之後可重啟運作。長期研究公民參與的簡赫琳則拋出「開放資訊」與「開放政府」的重要思考,希望藉由相關機制增加多元公民參與的管道,不致落入「寡頭公民」決策,並跳脫現有人治模式持續穩定運作。
第二場次主題為「公民參與空間規劃之實務經驗與挑戰」,由中山大學社會系助理教授李宛儒主持,邀請五位講者進行引言和與談,包括還我特色公園行動聯盟理事長張雅琳、台灣安全駕駛監督聯盟發起人暨台北市公參會參政組召集人林美娜、森林城市協會理事長莊傑任、台灣公益CEO協會常務監事邱慧珠,以及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萬毓澤。
致力推動公園改造行動的張雅琳除提及公民參與的成功案例外,也分享過程中遭遇公部門橫向溝通障礙、政府資訊揭露不足及兒童參與流於形式化等問題。即便如此,聯盟仍對公民參與抱持信心,最重要的是成為政府的夥伴,找出共識並解決問題,讓公民參與成為深化公民教育與改變的契機。林美娜用《台北市競選廣告物管理自治條例》、公共政策參與平台、i-Voting,再到議會三讀通過的實際案例,顯示公民參與機制的有效性;而審議式民主模式也實踐在台北市參與式預算亮點提案中,完成許多空間規劃改造。
長期推動樹木保護的莊傑任則提及公民參與的實務困境,如制式化的說明會、社區空間規劃變成里長一人決策的弔詭狀況。在他分享的個案中,提到由於里長意志凌駕於工務局專業,致使灌水泥後樹木死亡,也使公園選址砍伐更多樹木。而邱慧珠以她身為台北市公參會委員的經驗出發,提出蟾蜍山聚落、萬芳四號公園、芝山國小及安東綠茵園等4個實際案例,並拋出「參與暴力」、「公共性困境」、「權力關係網絡」、「中介平台」、「小眾公民代表性」等問題,引發與會者反思公民參與現況。
最後由致力公民參與研究的萬毓澤做總結,雖然台灣進行「參與式預算」的審議深度與強度在世界名列前茅,但萬毓澤認為公民參與理念應從國高中校園扎根,並積極培訓更多審議員,建立審議產業基礎。他也強調實踐公民參與可從是否促成個人、集體及制度等三個層次的培力來評估,檢視不同縣市在公民參與的成就、意義及價值。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