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仔埔也敢去! 中山大學攜手鳳山社大揭墓葬與陰廟神秘面紗
發佈日期:
2022-08-22
中山大學中文系主任羅景文指出,陰廟俗稱有應公廟,又稱萬應公廟、萬姓公廟、百姓公廟、水流公媽廟等,是指祭祀孤魂幽厲或收埋無主枯骨的廟宇,背後多有辛酸故事。生命遭遇自然災害、械鬥、自殺、誤殺、夭折等死於非命的原因,又或是曝屍荒野、無人祭祀,往往被視為會作祟的邪魅,不免懷抱恐懼。但隨著時間演進和互動增加,這些小祠小廟已成為當地居民祭祀與信仰的對象,是台灣民間信仰中既普遍又特殊的現象。
羅景文表示,這次實地踏查,由不同的專家學者領軍4條路線,有3條走訪清代鳳山城周遭的陰廟,觀察其與鳳山城市發展的關係,最後1條探訪鳥松第三公墓。其中1條路線由高雄在地文史研究者廖德宗帶領眾人踏查萬福廟、新興製糖會社無緣者墓、昭忠祠和北門萬姓公媽廟。他說,該路線核心為鳳山城北門外的武洛塘山,此處自清代以來就是鳳山人的主要墓地。淮軍因1874年牡丹社事件來台,陣亡病故者近三分之一,便於淮軍義地安葬1149具勇柩,並設有淮軍昭忠祠按時祭祀。隨著醫生作家陳耀昌《獅頭花》等歷史小說出版,淮軍再度成為文史學界考察熱點。但武洛塘山自日治時期以來便不斷被開闢為鐵路、道路、民宅,碩果僅存的墓葬遺跡得透過實地考察、地籍圖研判,才能釐清確切位置、範圍和與周邊廟宇的關係。
「我們盡可能保留珍貴記錄,期盼有關單位能加強重視,保存這些珍貴的文化資產。」羅景文表示,古墓踏查選擇走訪鳥松第三公墓,由鳳山社大校長李橙安和文史工作者徐逸鴻、李時光等人導覽。此處因預備興建捷運黃線,多座墓塚起掘遷葬,不乏精彩的墓園建築及裝飾藝術,自清治、日治到戰後各時期的墓葬風格都有,實為保存高雄墳墓形制重要的寶庫。如鳳山仕紳王山東之先祖王廣南夫人之墓,就是形制優美的紅磚墓,上有細膩的磚雕和彩繪磁磚。又如來自蚵寮洪老福墓及其夫人蔡貶娘墓,也有精彩的龍鳳和人物石雕與磁磚拼貼,墓手上還有精彩「蓮花」、「印」、「獅」雕刻裝飾,還有當時重要人物致意的輓聯也刻於墓手兩旁。
羅景文表示,他於校內教授「閩南民間文學與文化采風」課程時,鼓勵學生踏查這些陰廟與古墓,多數人都有陰廟是不潔、陰森的印象,藉由實地探訪,接觸並瞭解這些生活中常見的鄰居,記錄這些逐漸被遺忘的故事,才驚訝發現有許多陰廟與當地居民連結深厚、關係密切,與印象中敬而遠之的印象大不相同,更發現陰廟背後,其實有許多值得探究的歷史記憶與傳統文化。
「鳳山學論壇──墓葬與文化資產保存」活動由社團法人高雄市勞動生活教育促進會、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聯合主辦,鳳山社區大學承辦,與會者包括社團法人高雄市舊城文化協會、港都社區大學、草地人民俗文化工作室等等文史愛好者60餘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