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校跨校線上交流 人科學程首辦跨領域及不分系論壇
【人科學程提供】近年來,高等教育面對環境及產業越來越複雜的挑戰,加上即將對接新課綱高自主性的學生,各大學興起對跨領域教育與不分系的需求,主張青年進入大學之後可以充分使用大學的教學資源,發展自己的學習路徑與成果。國立中山大學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邀集國立中正大學、國立中興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國立東華大學、國立屏東大學、國立高雄科技大學、國立清華大學、國立臺東大學、國立臺灣大學、淡江大學、臺北醫學大學等12所國內公私立大學舉辦全國首場「跨領域及不分系跨校論壇」,針對台灣在推動跨領域教育時應發展的特色,以及面臨的挑戰進行深刻的線上討論。
為突破現有教學體系中科系壁壘分明的框架,各校根據自己的發展特色與願景新設跨領域與不分系學制,在體制面需要與校級行政及教學單位高度整合,且搭配許多制度法規與規範的相關調整。中山大學人科學程主任陸曉筠提到,國立中山大學於2018年開始籌備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在前期不僅有新單位的法規設立、師資招聘、教學資源等挹注,對外招生時也曾面臨外界對於「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等新概念的不理解,而不斷需要與校內外各界宣傳溝通,直到近年有越來越多大學陸續增設跨領域及不分系後,才逐漸被大眾所認識。
人科學程表示,「跨領域及不分系跨校論壇」分別從行政與教學面的議題進行討論,行政面以「如何形塑外界對跨域/不分系的理解與認同?」、「如何與校內外資源對接?」、「如何招生選才與發展課程地圖與學習規劃?」3個問題為出發。與會學校提出「認同」是跨領域發展初期的核心,包括了「你是誰」、「代表什麼」、「培養專才或通才」等自我與社會認同問題,這也是打破框架討論時不斷提問與辯證的過程。此外,跨領域與不分系若要走出原本的系所框架,勢必需有龐大的各式領域專長、產業與教學資源,才能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創新的視野與養分。再者,跨領域與不分系如何設計創新的課程與招生選才,並輔導或陪伴學生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對教師與學生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有多位資深教授不斷提出,在考量跨領域及不分系學生的需求同時,更應考量投入新領域的教師職涯與升等規劃,讓教師們能安心投入創新教學及不同體制需求的學生輔導發展。
教學則從4個不同的面向相互討論,在「學跨領域的探索方法?還是學跨領域的內容?」面向下的討論,老師們提出以「問題」來開啟跨領域學習之路,並配合開設探索方法的課程,如設計思考、批判思考、田野調查、跨領域溝通等,讓學生有基礎的探索方法工具可以利用,以利於其找到自己真正關心、想探索的問題,跨域教育是追求「為真實的自己負責」,鼓勵學生不要怕失敗,儘早失敗可以儘早成功;從「如何讓學生勇於跨領域學習?跨域學習上的挫敗及未來就業的焦慮?」的角度,討論以《遠見雜誌》中的〈大學不分系是培育天才,還是寵壞沒定性的小孩?〉做為破題,各校老師們分享過往遇到的學生在跨域學習上的障礙及憂慮,學生在跨域學習上的困擾其實也延伸到跨領域教師的角色及龐大的教學挑戰;針對「跨領域專題課程的對外資源?與對內教學?」面向討論中,如何為跨領域學生找到合適的實作議題與場域為教與學的關鍵之一,資源來源的穩定性以及過度依賴資源都有可能產生教學上的問題,另外,相較於其他必、選修課程,場域實作型的課程也可能讓少部分學生無法完全認同。
論壇最後,各校代表均期待中山大學人科學程能延續跨領域論壇合作氛圍,帶領各校形成串連與交流。人科學程提到,接下來除了成立跨校教師社群外,將推動相關社群的課程經驗與成果分享、共同向高中傳遞跨領域的特色與價值、協助各校學生組成「大跨盃」、研擬跨領域教師升等制度研討等事務,期許未來能在各校的共同努力下,讓跨領域學位與不分系能在台灣高教環境之中得到更大的重視。
(公共事務組編修)
為突破現有教學體系中科系壁壘分明的框架,各校根據自己的發展特色與願景新設跨領域與不分系學制,在體制面需要與校級行政及教學單位高度整合,且搭配許多制度法規與規範的相關調整。中山大學人科學程主任陸曉筠提到,國立中山大學於2018年開始籌備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在前期不僅有新單位的法規設立、師資招聘、教學資源等挹注,對外招生時也曾面臨外界對於「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等新概念的不理解,而不斷需要與校內外各界宣傳溝通,直到近年有越來越多大學陸續增設跨領域及不分系後,才逐漸被大眾所認識。
人科學程表示,「跨領域及不分系跨校論壇」分別從行政與教學面的議題進行討論,行政面以「如何形塑外界對跨域/不分系的理解與認同?」、「如何與校內外資源對接?」、「如何招生選才與發展課程地圖與學習規劃?」3個問題為出發。與會學校提出「認同」是跨領域發展初期的核心,包括了「你是誰」、「代表什麼」、「培養專才或通才」等自我與社會認同問題,這也是打破框架討論時不斷提問與辯證的過程。此外,跨領域與不分系若要走出原本的系所框架,勢必需有龐大的各式領域專長、產業與教學資源,才能提供學生自主學習、發展創新的視野與養分。再者,跨領域與不分系如何設計創新的課程與招生選才,並輔導或陪伴學生成為他們自己想要成為的樣子,對教師與學生都是極大的考驗。因此有多位資深教授不斷提出,在考量跨領域及不分系學生的需求同時,更應考量投入新領域的教師職涯與升等規劃,讓教師們能安心投入創新教學及不同體制需求的學生輔導發展。
教學則從4個不同的面向相互討論,在「學跨領域的探索方法?還是學跨領域的內容?」面向下的討論,老師們提出以「問題」來開啟跨領域學習之路,並配合開設探索方法的課程,如設計思考、批判思考、田野調查、跨領域溝通等,讓學生有基礎的探索方法工具可以利用,以利於其找到自己真正關心、想探索的問題,跨域教育是追求「為真實的自己負責」,鼓勵學生不要怕失敗,儘早失敗可以儘早成功;從「如何讓學生勇於跨領域學習?跨域學習上的挫敗及未來就業的焦慮?」的角度,討論以《遠見雜誌》中的〈大學不分系是培育天才,還是寵壞沒定性的小孩?〉做為破題,各校老師們分享過往遇到的學生在跨域學習上的障礙及憂慮,學生在跨域學習上的困擾其實也延伸到跨領域教師的角色及龐大的教學挑戰;針對「跨領域專題課程的對外資源?與對內教學?」面向討論中,如何為跨領域學生找到合適的實作議題與場域為教與學的關鍵之一,資源來源的穩定性以及過度依賴資源都有可能產生教學上的問題,另外,相較於其他必、選修課程,場域實作型的課程也可能讓少部分學生無法完全認同。
論壇最後,各校代表均期待中山大學人科學程能延續跨領域論壇合作氛圍,帶領各校形成串連與交流。人科學程提到,接下來除了成立跨校教師社群外,將推動相關社群的課程經驗與成果分享、共同向高中傳遞跨領域的特色與價值、協助各校學生組成「大跨盃」、研擬跨領域教師升等制度研討等事務,期許未來能在各校的共同努力下,讓跨領域學位與不分系能在台灣高教環境之中得到更大的重視。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