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陪伴轉型到發展韌性 中山大學深耕高雄過渡社區

發佈日期: 2022-07-28
【社發中心提供】結合科技部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第五期,中山大學以「韌性社區」為主軸,陪伴在地社區進行「從過渡到韌性」的轉型研究與行動,7月共有來自暨南、台東、屏東、嘉義等共70位參與計劃的專家學者齊聚高雄進行工作會。中山團隊特別安排前往鹽埕、前鎮草衙、左營等計畫場域進行實地參訪,與全台各地的研究團隊進行經驗交流,讓大家看見高雄港灣、舊城、眷村、勞工等新舊變遷中的社區風貌,進而探討社會實踐與創新相關議題。

本次會議地點特別選在鹽埕區舉辦,讓與會來賓直接感受高雄舊港地區的城市氛圍,科技部人文司司長林明仁強調「創新、包容、永續」為計畫宗旨,期待從人文社會領域出發,連結環境空間、工程、科技等不同領域的學者專家,在社會實踐的想法及行動中,有更多元創新的可能性。

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指出,透過社會實踐型計畫,老師帶領學生進入在地社區互動學習的過程中,嘗試不同的跨域學術研究,同時善盡在地化的社會責任。中山大學也分享「團隊工作」的重要經驗,每個計劃團隊需要保持良好暢通的意見交流管道,每位教授、博士後研究員、助理等都具有重要的職責,加上學校行政系統的完善支持下,就能將這股科研能量延續下去,不因計畫或教授研究中止而中斷。

此次中山大學也安排所有計畫團隊時走入在地場域進行參訪,與地方店家或社區夥伴進行交流。包含首日在鹽埕搭乘輕軌了解鹽埕從老舊社區,到駁二及新灣區發展的變遷,感受復古商業空間與全新藝文建設交疊,地方小吃名店與沒落商場並陳的過渡社區癥候,共同思考別於主流都市治理下的另類紋理。

次日上午安排參訪人員,沿著高雄港灣從鹽埕進入前鎮,在經由亞洲新灣區的大型開發工程的路途中,進入前鎮草衙等因加工出工區而生的傳統勞動階層社區,感受當地居民面對不同時代發展變遷的處境。並由在地青年分享在地故事與變遷中的社區風貌,想像前鎮草衙地區在隨著時代產業的變遷中,地方民眾的期待與憂愁。下午則由南往北進入以傳統聚落和軍事眷村為主的舊左營,因歷史發展及交通位置,舊左營發展出的封閉及獨特性,也讓左營舊部落至今仍保有舊城古蹟、廟宇信仰、眷村軍事等多元傳統文化,特殊的歷史脈絡與人文背景,也讓舊左營的發展在鐵道地下化完成後,迎來的新的契機與挑戰。

中山大學自2018年以「過渡社區」為核心課題,深耕陪伴鹽埕、前鎮草衙、左營等城市變遷的邊緣過渡地帶,探討地方發展所面臨許多層面的困境。新一期計畫將進一步以「韌性社區」為主軸,陪伴在地居民及社區環境,在面對產業變遷過程中,導入多元的創意思考及行動方案,培育相對應的能量及策略,將科研力量有效運用於在地實踐,擴大大學社會責任的影響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