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直播實驗室揭密! 中山大學孕育女性科學家
為培育更多優秀的女性科技人才,國立中山大學與中鋼集團教育基金會合作,今(5日)起至7月8日舉辦多達14場線上「科學實驗室開箱」直播活動,透過鏡頭帶領全國逾60所高中、近800名女高中生揭開毒物快篩中心、水下載具研發中心與奈米生醫材料、光電調變、海洋動物生理、半導體奈米元件及薄膜電晶體平面顯示器、積體光電元件、魚類系統分類與演化等實驗室的神秘面紗,期能為台灣孕育出更多傑出的女科學家。
「女性在全球科研上的貢獻不容小覷,經常被低估!」科技部「典範學習—體驗萌芽—展翅起飛: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主持人、中山大學物理學系特聘教授兼副校長蔡秀芬指出,像是因應COVID-19的莫德納(Moderna)疫苗,正是由年僅36歲的女性科學家Dr. Kizzmekia Corbett所帶領的研究團隊研發的。
近年來,女性投入科研界的人數雖有增加,但仍屬少數。有鑑於此,中山大學在兼顧防疫的考量下,舉辦多達14場線上實驗室參訪活動,幫助女學生啟動科學工程技術的未來,擴大導師(mentors)網絡,解決科研挑戰,並提高其技能,使女學生對 STEM(科學Science、技術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數學Mathematics四類學科的簡稱)領域感興趣,以縮小 STEM 的性別鴻溝。
蔡秀芬副校長表示,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2019 年的統計資料顯示,2016 年全球在科學及研發(R&D)領域就業的女性僅29.3%。此外,依據台灣教育部資料統計分析全國大專校院學生,女性雖已占50%,但是在工程學門、自然科學(物理、化學及地球科學)、數學及統計學門、資通領域的女性均低於40%;工程學門更遠低於20%,資通領域甚至逐年下降。
雖然近十年在STEM領域的女性畢業生比例逐年增加,但仍低於25%。無論國內外一般社會大眾仍存在著「科學是陽剛的學門」的既有偏見,大多數的人很容易在未經思考的情形下,把女性和人文劃上等號,而數理則與男性連,對物理與工程科技更是存在著既陽剛又困難的刻板印象,隨著青春期的到來,女孩似乎對STEM 科目失去了興趣。
本次中山大學線上實驗室參訪內容包括:電機系教授王朝欽與海下所副教授周佑誠「水下載具研發中心」、物理系教授羅奕凱「貴重暨儀器共用中心實驗室」、醫科所教授楊閎蔚「奈米生醫材料應用實驗室」、海科系教授劉莉蓮「海洋動物生理實驗室」、海科系教授陳孟仙「動物性浮游及魚類生物學實驗室」、材光系教授郭紹偉「功能性高分子及超分子材料研究中心」、物理系教授郭建成「奈米結構物理實驗室」、化學系教授謝建台「毒物快篩中心」、光電系教授邱逸仁「光電調變實驗室」、海科系教授廖德裕「魚類系統分類與演化實驗室」、光電系教授洪勇智「積體光電元件實驗室」及張鼎張教授「半導體奈米元件及薄膜電晶體平面顯示器實驗室」。
「典範學習—體驗萌芽—展翅起飛: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藉由大學端STEM領域的女性典範帶領學生了解女性科學家的實際工作,增進女學生邁向科學與科技領域的信心與勇氣。期望STEM領域因更多女性的加入,兩性同時貢獻更多元的腦力及智慧,創意及活力,共同解決未來世界的複雜問題,使學術及科技領域更加蓬勃發展,以迎接全球性的第四次工業革命,提升台灣經濟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