量身設計全英課程 EMI基礎工作坊教戰4策略4模型
【教發中心提供】為精進大學教師全英語授課技巧,並進一步培訓EMI種子教師,中山大學教發中心執行雙語化學習計畫,與美國在台協會(AIT)合作辦理English Language Specialist Program—EMI教師線上培訓工作坊,邀請亞利桑那大學語言與寫作專家Karen Barto博士擔任講師。工作坊分為基礎、進階及高階培訓課程,其中基礎課程分為三場次,包括「第一次EMI就上手」、「EMI授課語言與技巧」、「EMI活動與評量設計」,透過三場工作坊,幫助教師全方位解析EMI課程細節,讓參與者從頭開始設計屬於自己的全英課程。
在設計全英課程前,必須先了解全英課程的重要性與挑戰性,Karen Barto說明,EMI的推行包含政治因素、經濟考量及教育益處。高等教育方面,英語能力能提升學生的競爭力,對教育機構而言,則能夠提升國際能見度,吸引更多國際學生,並提升學術排名。然而,學生的英文程度不足與教師的授課焦慮也是一大挑戰。她透過分組討論,讓參與教師彼此分享英語授課的顧慮與對學生的理解程度。她認為,為使學生更融入課堂,對學生背景的理解也是重要的一環,例如種族、經濟背景、性別認同等。另外,設計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課程與評量安排的用意,也都是使學生接納EMI的關鍵。
「EMI授課語言與技巧」講座主題中,Karen Barto列舉EMI課程常見的挑戰與顧慮,包括忽略學生理解困難、學生與教師對EMI自信缺乏、語言熟練度不足以應付EMI課程等。面對上述困難,她分享4個EMI策略。首先,老師必須誠實與具備同理心,課程進展可能不如計畫預期,無法涵蓋所有的目標或EMI的標準,因此自己勢必要保留更多調整空間,並給予學生同理心與耐心。其次,要漸進式地過渡,將學生能力、課程內容、時間軸納入考量,設計英文比例逐步提升的教材。再者,允許學生使用複數語言學習,並將重點放在內容理解而不是語言形式。最後,將課程分為多個小單元,提供各式活動來建構學生所需的知識,提供詞彙表、強調重要概念、給予課堂總結、必要時以中文重述等,都是實用的小技巧。
針對「EMI活動與評量設計」,她說明四種課程模型,提供教師依照需求和實際情形應用。第一種為Backward Design(後向設計),教師依照訂定的學習目標來設計課程,並告知學生其用意。評量方面,學生在設計的活動中測試是否能夠理解並應用學習的觀念。第二種是Project-based Learning(專題式學習),透過設計為期一週至一學期的學習計畫,讓學生處理實際的問題或挑戰,並從中發展目標技能或知識。第三種Flipped Classroom(翻轉教室)則是大多數教師常用的方式,包含影音教材內容和課堂討論與計畫,引導學生建立他們的自主學習能力。最後一種Team Based Learning(團隊導向學習)包含三階段循環:學生完成課前活動、學生於課堂回答多選題測試準備程度、應用導向訓練,讓不同背景的學生合作解決問題或挑戰。
除了課程安排,設計學習評量評估成效也尤其重要。Karen Barto分享布盧姆分類學(Bloom’s Taxonomy),教師可根據認知層級的範疇來評估學習成效。評量設計的準則可參考以下五點:有效性(Validity)、可靠性(Reliability)、實際性(Practicality)、回沖效應(Washback)、真實性(Authenticity)。
EMI進階課程將於六月推出三門課程,分別是「創新教學與策略」、「討論引導與語言技巧」、「提升英語授課技巧與自信的秘訣」。高階課程則分別辦理「指導技巧面面觀」、「專業觀課技巧訓練」,歡迎教師、博士生踴躍報名,詳細內容請見https://reurl.cc/MbrrZL,或中山大學雙語化學習計畫網站http://best.tdc.nsysu.edu.tw/。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