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社區是一本讀不完的書 中山大學師生見學社區營造

發佈日期: 2022-05-19
【公事所提供】環境變遷、高齡化社會,以及偏鄉資源匱乏等現象,迫使社區組織因應社會課題做出改變。為鼓勵校內師生能夠走出校園,深度瞭解地方組織之實務經驗,國立中山大學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舉辦「嘉義社區營造案例參訪見學」,帶領「企業永續與地方創生」共學群學生,參訪「東石50分Life工作室」和「新港文教基金會」兩處重要的社區營造組織,瞭解如何擾動社區,帶領民眾關心環境議題、促進友善環境生產、偏鄉資源活化運用、老人關懷照護等,建立地方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溝通。

面對大環境的轉變,位於嘉義縣東石鄉的「東石50分Life工作室」,以「放伴」(台語)的方式擾動社區,以「吃」來翻轉東石的生態飲食,並以「人」為本的概念,推動各項新住民多元培力,回歸生活、活化地方。創辦人吳淑芳表示,提倡「綠水、綠食、綠生活」是她在塭仔社區許下的宏大願景,希望可以讓一群人在共同的區域內相互共生,成為斜槓的社區工作者。雖然吳淑芳花費長久的時間與在地人溝通與交流,將其理念傳達推廣出去,但她深信凡走過必留下痕跡,未來也持續努力推動低碳旅遊,讓遊客享受鄉村恬靜愜意生活的同時,也教育遊客重視環境議題。

「企業永續與地方創生」共學群主持人、中山大學管理學院副院長郭瑞坤表示,為地方創造更多生機的經營模式,呼應了國發會推動的地方創生政策,從社區需求到凝聚社區共識,讓不管是在地人、新住民或返鄉青年能夠關心自己家鄉,為地方注入動能,穩健並持續的在地經營,使地方更加繁榮。吳淑芳也強調,地方創生其實是生活的態度,必須要有老中青共同結合,捲動影響下一代,也希望工作室能成為大家交流的平台,讓此模式在嘉義能夠遍地開花。郭瑞坤副院長也鼓勵有志投入社區營造的學生,能在學習階段多接觸相關案例,儲備社區經營所需的知能。

參訪團隊接著拜訪位於新港鄉的「新港文教基金會」,協會創辦至今已超過35年,積極參與政府政策,投入新港鄉社區工作,是人人眼中的模範,更是台灣社區營造的先驅。創辦人、醫師陳錦煌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921重建會執行長,他順應現今家庭概況與環境改變,積極推動教育扎根、藝術培養、國際交流、社區關懷等議題,透過「教育」促使新港的小孩主動地學習,更為讓社區長輩「健康快樂、安穩無憂」,創立「社團法人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新港素園)。陳錦煌表示,關懷照護、延緩老化的各項活動刻不容緩,應整合地方資源關懷新港的孩童、高齡長者、新住民家庭與身心障礙者等,及時提供在地陪伴與協助。

陳醫師以「感恩」的心,將大自然所賜的一切事物活化並運用,成功打造了「新港素園長照站」,扮演著新港庇護場所的角色,提供社區居民可以相互照顧,休閒及用餐的地方,努力實現「健康社區」的目標。公共事務管理研究所助理教授謝政勳表示,人口老化使醫療與長照需求快速增加,社區因應此現象提出更多友善的照護模式,建立以社區為基礎的長照服務體系,改善高齡化社會的長照問題。一同參與見學的中正大學教育所教授曾玉村則提到,新港文教基金會從2003年SARS流行後,積極推動醫學教育改革,推廣社區醫療照顧,扎根社區的經驗,是學校USR計畫可學習與仿效的對象。

中山大學社創所學生余佳紋表示,社區營造是很漫長的路,需要從問題開始扎根,一步步的從社區的點線面不斷擴散,這兩個社區付諸行動與實踐,示範了資源連結與在地串連的共好力量;公事所學生廖國誌則表示,如何讓社區永續經營並經濟自主,「理想」與「熱情」不可或缺,兩者皆是支持社區工作者的動力,與持續投入地方工作的重要關鍵。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