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慶典大挑戰! 從台日慶典案例反思地方策展思維
發佈日期:
2022-03-28
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宋世祥表示,「鹽夏不夜埕」今年即將邁入第五年,正逐漸向成為具有代表性的地方活動邁進,如何讓該活動更具有地方代表性?在越來越有「慶典」特質的過程中,要如和思考與處理地方事務,成為師生共同的挑戰,也是邀請林承毅來分享寶貴意見的原因。
本次演講中,林承毅先以台灣傳統慶典出發,引導聽眾思考廟會活動與現代生活習慣的權衡。他指出,台北三大廟會為「保安宮大龍峒大道公出巡」、「大稻埕霞海城隍祭典」及「艋舺青山宮繞境」。「艋舺青山宮繞境」經歷2013年大火後復甦,是三大廟會近年來唯一堅持「一連三天,兩天暗訪」的祭典。但2020年繞境時,各方角頭設紅台,引發推擠爆發衝突,凌晨三點的鞭炮聲造成噪音、交通問題,引發民怨。隔年,萬華繞境破例,首日神速入境。
林承毅反思青山宮衝突背後的脈絡,他說今日青山宮附近的居民大多從外地移入,不像過去廟會由地方仕紳號召凝聚地方認同感,「以前祭祀的參與是榮耀,是責任,是絕對必要的事。」當地居民最迫切的需求,反而是擁有良好的生活品質。在兩者對立的基礎點上,林承毅認為看待祭典其實有兩個方式:一為宗教節慶,二為文化傳承的資產。當祭典不再需要在地人參與時,是否會淪為一種形式?他也不禁提問「當祭典廟會終結後,台灣文化還剩下什麼?」
除了台灣廟會慶典的存活問題,林承毅也以日本節分祭為例,帶領聽眾思考祭典帶來的剩食問題。日本節分祭主要儀式除了撒豆子驅疫鬼外,還有一個重要習俗是人們比需朝向惠方(每年的吉利方位)食用惠方卷。然而,節分那天結束後,民眾平日不吃惠方卷,許多超商捨棄大量惠方卷,進而產生除惡祭的剩食大問題。日本目前的作法為採用預約制,但是否可以完全降低剩食問題,仍有待商榷。
透過節分祭剩食案例,林承毅反思台灣每逢中元節,祭拜時所用的食物多以整箱為單位,是否也有與惠方卷浪費事件雷同的問題?除了祭典相關食品準備過量,林承毅觀察到台灣傳統節慶面臨著嚴重的飲食文化失傳,如傳統中元節應祭拜的食物,其實現代許多人鮮少聽過「必桃」和「必粿」。除了佛教保有這個傳統,目前民間似乎僅剩義美食品公司,有意傳承中元普渡真正應該出現的傳統食物。
飲食文化失傳之外,林承毅借鑑日本經典案例「山形 Marugoto 馬拉松」,對症下藥解決其「少子化、高齡化及人口外移」等問題。日本山形縣政府發現近年來除了馬拉松運動當天,平日鮮少觀光客願意駐留,期盼透過馬拉松運動刺激城鎮活性化,因此舉辦「前夜祭」,邀請山形縣八個不同重要祭典的祭典人員一同共襄盛舉,讓旅客可以一次體驗「完整山形」。林承毅認為此案例即是「用文化創造造訪的理由」,而之所以能在短短幾日完整呈現8個祭典,幕後推手為日本的祭典保存協會,由體系完善且持續運作的組織,保存日本的無形文化資產。相形之下,台灣目前似乎未有相似的組織,僅有台南的子弟系統讓祭典保存地較為完善。
分享眾多的案例後,林承毅總結,無論是傳統祭典或有意解決社會問題的社會策展,皆需要思考以下三點:一、舉辦的慶典想帶給參與者什麼樣的關係網路體驗? 二、該祭典的本質為何、想要留下什麼?三、把祭典當作凝聚地方及網路的戰略武器。追溯地方祭典的起源,商業化的介入密不可分,但除了一次性的商業贊助及掛名,商業人士理解地方創生的深度,將會是地方文化的重要支柱。
「碰撞策展魂—展覽秘辛大公開!」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科技部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與「鹽夏不夜埕」團隊共同主辦,本次活動也獲「高教深耕計畫-辦理國際議題展演座談及社會創新跨域活動-高教深耕計畫」經費支持。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