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語言相對論到台灣南島語言 院士李壬癸籲跨文化理解

發佈日期: 2022-03-14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邀請邀請中央研究院院士李壬癸來校演講,他以「從語言相對論到台灣南島語言」為題,從各種語言的不同思考模式,衍伸關懷台灣本土語言與文化,此跨文化講堂聚集了各領域的學生,以及慕名而來的校內外語言學者,現場座無虛席。

李壬癸院士被尊稱為「台灣南島語言研究之父」,投入語言學研究五十多年。他說明,「語言相對論」(linguistic relativity)意指不同的語言有不同的思考模式,人們的宇宙觀因語言的不同而改變。他以若干具體實例比較漢藏語言、印歐語言、南島語言思考模式的不同,如名詞組方面,漢藏語言關注物體形狀而有豐富的分類詞,印歐語言關注物體數量而有單複數的詞形差異,南島語言則關注是否為人類屬性而有屬人或非人的構詞區別。

他再以數詞系統方面舉例,漢藏語言及印歐語言多半為十進位系統,而南島語言除了十進位,另有五進位、二十進位系統,如巴宰語(Pazeh)的6以5+1來構詞,法佛朗語(Favorlang)的40以2x20來構詞,李壬癸院士特別點出十進位、五進位、二十進位乃與原始文化以身體的手指或腳趾來計數密切相關,十分自然有趣。除了語言系統,他也從大洪水、射日、蛇為人類始祖等神話傳說的異同,來比較漢民族和南島民族的差異性與相似性。

李壬癸院士對台灣南島語進行全方位的調查研究,讓台灣成為國際南島語言學研究重鎮之一,學術貢獻卓越,獲獎無數。他提及台灣重要的軟硬實力,認為硬實力是科技界的台積電,而軟實力則是台灣的自由民主與豐富語言,他說明,台灣南島各族語言的歧異度大,如數詞進位系統不一,如此豐富多元的語言系統聚集台灣,語言證據強力指向台灣最有可能為南島民族的起源地,此亦為台灣極為珍貴的文化資產,他也語重心長地呼籲,應從跨文化的角度尊重與理解台灣的多語言文化。

中山大學執行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規劃系列知名國際漢學家參與「思想風雲在中山——國際漢學家訪談活動」,此次邀請李壬癸院士進行跨文化講堂及訪談,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表示,藉由學者來訪不僅能拓展國際視野,並且在傳統漢學之外也關心台灣本土文化,創造關鍵機會,讓漢學與南島學在台灣島嶼上進行深具意義的對話與交流。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