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山大學締約科工館 慨捐骨董級螢光光譜儀

發佈日期: 2022-02-11
國立中山大學今(11)日與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簽署合作備忘錄,並捐贈海洋生物科技暨資源學系榮譽講座教授方力行實驗室的古董級設備「日立F-3000螢光光譜儀」,作為雙方合作的第一件文物。這台螢光光譜儀為1980年代初期中山大學草創時,設置於方力行教授實驗室的貴重儀器,透過這台螢光光譜儀,奠定了當年珊瑚白化的基礎研究,成為全球拯救珊瑚白化行動的先驅資訊,對台灣海洋生物化學學術研究與海洋科技產業具重大貢獻,如今轉作為博物館蒐藏與展示教育的角色。

「這台螢光光譜儀無論在學術或產業上,都為台灣的成長歷史做出了重要貢獻。」中山大學校長鄭英耀強調,螢光光譜儀利用物質被光線激發後會放出螢光的性質,用來偵測、鑑定、定量特定的目標分子,以及探知化學反應的發生。幾十年來,方力行教授藉此建立魚類血紅素的新陳代謝機轉,草蝦和吳郭魚的消化酵素調控,珊瑚白化的過程及生理生化變化,用珊瑚骨骼中的成份回溯氣候(降雨量)變化的歷史,高溫如何誘發珊瑚合成逆境蛋白質抵抗熱緊迫等。「這台儀器見證台灣80年代科學資源貧乏時期,方力行教授因妥善運用實驗設備,而在國際間發表許多重要的研究論文,更成為連續兩次獲獎的國家科學委員會傑出研究獎得主。」

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方力行進一步指出,其中部分基礎研究已進一步轉化成應用科技,例如:協助 1980至1990 年代,台灣成為草蝦王國時的各種魚蝦飼料配方與生產,解決核三廠因為溫排水造成珊瑚白化的營運困境,並建立環境友善的管制流程等,為台灣水產外銷賺進上百億外匯,並使得核三廠在發生生態危機前即能適時管控,免除數十億降載成本及限電造成的產業損失。

科工館館長陳訓祥表示,自1998年11月開館時開始對外徵集文物,直到2003年9月正式成立蒐藏研究組之後,在各界支持下,對外展開一連串的合作計畫。本次與中山大學合作保存國家學術與產業重要物件,記錄及見證學術研究成果與社會互動過程,增進文物典藏、展覽、教育與服務社會大眾之功能,預期雙方在教學與科學領域交流上將有更多的合作機會。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