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what if」思想實驗 西灣樂讀計畫創意說書

發佈日期: 2022-02-10
【中文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中文系「西灣樂讀計畫」延續傳統,課程「中文思辨與表達」期末跨班交流以「what if實驗室」為主題,以「what if」(假如……)的假設為前提進行思想實驗,共同創作一個與現實截然不同的故事,藉由「說故事」(說書)的方式,傳達對生活中某些議題或現象的反思。

活動由各班推派代表作品,現場進行展演,可採用肢體、聲音、文字等方式,再由學生根據簡報製作、故事內容、講述方式等項目,投票選出優勝作品。活動發想者、中山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賴佩暄提到,設計此活動是為了鼓勵學生融入、延伸課堂所學,進一步發揮想像力和創造力,在故事構思、簡報製作與現場展演的過程中,也能結合個人興趣或專長,並培養溝通協調與團隊合作之能力。

學生以「如果」大展身手,跳脫現實的限制,創造獨特的故事,有團隊以「如果失去味覺的記憶」為設定,展開一連串酸甜苦辣的回憶探索;也有組別以西灣獼猴為主題,編寫故事「如果我轉生成猴子」,呼籲同理心與愛護動物的重要性;而「如果可以穿越到電視劇」一組,則結合了古代宮廷劇與現代八點檔,透過聲音的演譯,點出無論性別角色為何,都應受到平等的尊重。此外,散發著酸甜戀愛氣息的「如果再次遇見妳」組別,則以如詩一般的語言,帶領所有人走過中山學生心中經典的約會景點,引人入勝;亦有組別架空整個世界觀,討論如果一切資源端靠人們的努力程度衡量,世界就不會再有不公平了嗎?深刻議題引發眾人興趣與反思。

不少學生認為,中文思辨與計劃的課程使他們對國文大大改觀,不只是單調地閱讀文章而已,更可以從延伸的有趣活動中,加深對單元主題的理解;也有學生提及,這是第一次不為考試而寫作,感到非常興奮與新奇,也特別享受和小組成員一同進行「what if實驗室」故事發想時的創意激盪。

西灣樂讀計畫主持人、中山中文系助理教授吳孟謙表示,將議題的反思透過說故事的方式呈現,能同時訓練學生的思辨與表達,此次參賽的作品都各具特色,充分展現了各班學生的創意,具有寓教於樂的效果,未來也考慮繼續舉辦。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