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踏察在地創新實踐經驗 中山師生屏東見學

發佈日期: 2022-01-13
【西灣學院提供】創意來自生活中的習以為常,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榮譽講座教授吳靜吉、助理教授游銘仁開設「創造力與團隊發展」課程,帶領社創所師生實地走訪屏東,考察社會創新在周遭生活的體現。沿途走訪「人在六堆」戶外影像藝術展、屏東咖啡產業園區、中華生技有限公司及在地社造團體「大小港邊」遊程基地展開見學活動,期透過觀摩社會創新及永續經營相關策略與案例,蘊育社創計畫的發展能量。

適逢六堆300年,客家委員會客家文化發展中心特別推出「人在六堆」戶外影像藝術展,連結六堆地區各聚落的客家文化地景,創作出9座藝術作品。策展人陳昌仁,以一席「比象-展轉反策的變奏與衍生」演講,為整場展覽揭開序幕,進一步解說此次策展的概念是高度的二次創作,也就是利用不同材質,創作團隊結合攝影家與藝術家,展現出文化歷史縱深的當代藝術,以此賦予舊照片新生命,使現代人在作品中能與過去時空交會,進而發現人存在的時空性。

在陳昌仁全程導覽下,社創所陸續參訪萬巒萬金聖母聖殿、內埔昌黎祠前廣場、竹田驛園、六堆客家文化園區田園地景區及菸樓等展區,感受生命故事結合文化底蘊所激發出的創意作品。中山社創所所長洪世謙認為,當自身嚮往其他地方的美好時,不妨回頭看看腳下,「鹽埕銀座街的風采或許完全不輸巴黎拱廊街」。課程教師游銘仁表示,策展人的創作過程體現出「創造力就是巧妙連結不同元素」的良好示範,對社創所師生皆是很棒的學習體驗。客家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何金樑也勉勵學生,期待國家有更多社會創新人才,一齊踏出「愈在地、愈國際」的步伐,帶領客家族群不斷創新。

見學活動來到泰武鄉吾拉魯滋永久屋部落,為結合生活、生產及生態等三生一體發展模式建立的咖啡產業園區。政治行銷專業的吾拉魯滋咖啡創辦人華偉傑分享,身為排灣族的自己,旅居海外多年、毅然重返泰武鄉創業的生命故事。他指出,創業初期,由於收來的咖啡品質相當參差不齊,不利行銷,遂下定決心成立了原住民合作社,從原料端開始管理。華偉傑一手創立的「卡彿魯岸」咖啡品牌,開始建立從生產、加工到後端銷售的垂直整合系統,更成為最早進入百貨專櫃的原住民咖啡品牌。為使整棵咖啡樹能被全株利用,他自有的生技公司也陸續開發出咖啡葉茶、酵素、盥洗用品等產品,並與大學合作設立全台首座咖啡競標中心,同時培育國際杯測師人才,藉此減緩原鄉人口流失、保障農民收益,帶動地方創生事業的發展。

不同於地方創生的創業故事,中華海洋生技(Hi-Q)致力於生態養殖與褐藻保健食品等海洋生技產業。「面對生命不該自以為人定勝天」,帶著這份謙卑,副董事長謝清輝詳細介紹,該公司如何做到室內免換水生態循環養殖技術(ERAS)的創新專利,加上特製天然餌料配方,細心養好只有AA級水才有辦法生存的東星斑。多年來,Hi-Q對社會公益不遺餘力,社會服務志業群總經理陳樹人表示,「我們除了做生意以外,也希望邀請事業的夥伴們一起做公益」,Hi-Q旗下的海鮮品牌「鱻來厚道」自2016年起,便與社福團體攜手合作,以「厚道送暖·.··•∙賣一捐一」的捐魚活動長期投入弱勢家庭的關懷。他們也在旗下的Hi-Q生活褐藻館定期舉辦「等路下午茶活動」,邀請特教班學生與智能障礙團體到場,藉由下午茶服務提升信心及職能訓練,希望藉由專題演講與分享,讓社會大眾瞭解智能障礙的問題與心聲,進而化解歧視與霸凌等問題,促進社會的融合。社創所學生紛紛表示,對中華海洋生技尊重大自然的養殖技術與觀念,以及企業社會責任的理念且謙遜的心態相當敬佩與認同。

位於屏東林邊崎峰社區的「大小港邊」為參訪行中最年輕的團隊,由城鄉養分兼備的創辦人鄭佑軒與一群「墾漂」青年,串連鄰近的大鵬灣、小琉球、東港與林邊,一起打造出「大小港邊」魚水文旅品牌。透過寓教於樂的遊程,整合行銷屏東的漁村文化生活體驗,蔚為風潮。鄭佑軒大方分享,自己如何跳脫單一的地方經營思維,在一連串的自我叩問中,漸漸從「觀光與地方的距離」發展出核心論述,也提及領導者在團隊發展中的定位與心態上的自我修正,並自嘲這可是「創業者必須的修煉」。社創所學生呂盈瑩認為,在大小港邊的討論中,深深感受到返鄉耕耘,尋找創生機會的不易,除了與地方溝通、折衝的過程,也因應地方環境不斷地轉變,必須時刻不停歇地發掘新的經營模式。

中山社創所師生在此行中,見識到南方在地方創生與社會創新的能量,從創新者的特質與熱忱中,看見了蹲點在地與志業延展的新可能。學生王威棋表示,此行更深刻理解在地的脈絡與文化如何透過轉譯、協力的方式創造新的火花,也見到參訪團隊展現出異質結合的聯想,充分發揮創造力並產生令人驚豔的成果。社創所助理教授楊士奇則表示,就像傳統是創新的靈感來源,目前眼見的「傳統」可能是舊時代中的一項大創新,他勉勵學生透過不斷對話與思考,破舊立新,走出自己的社會創新之路。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