計畫撰寫經驗集錦 中山教師交流教學實踐心得
發佈日期:
2022-01-03
曾通過教學實踐研究績優計畫的財管系副教授翁培師分享,自己當初在申請計畫時也對核心問題感到茫然,於是把自己擅長的研究領域「行為經濟學」,與學生的課堂行為做結合,試圖改變學生不良的上課習慣。翁培師分析,社科領域的老師可以嘗試把自己的研究領域與教學實踐結合,兩者不僅類型適合,也可以發揮自己研究所長。
連續四年通過且獲得績優、亮點計畫的企管系助理教授王致遠認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對他而言屬於實踐類型,因此理論性的觀點不見得重要。他認為老師們可以把自己上過的課分為兩類,一類是學生反應良好、另一類則反應不佳,這兩者都適合做研究計畫。王致遠說明,反應不佳者更有動力用新的教學法改善,而反應良好的則可根據之前的改善經驗撰寫。王致遠也建議,在規劃計畫目標時不可太過遠大,否則很難進行成效評量。
110年開始執行計畫的生科系系主任江友中點出,提升學生的學習成效與自主學習動機需花費一定的心思,傳統的教學方式只能用分數壓迫,因此他開始用案例、小組專案、研究專題等方式,引起學生的學習意願。江友中也分享設計課程內容的過程,一開始十分徬徨,把教書的過程寫成流程表對他而言完全沒有頭緒,後來發現因為自己習慣把課程分成塊狀授課,但沒有把授課過程變成可分析的數值資料,這也是他這次計畫所要解決的問題。
物理系教授黃旭明分享歷年實驗課申請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成果,他認為,計畫的主題建構應以課堂上可以改進的事項為軸心,並以問題導向進行計畫撰寫。他解釋,實驗課的傳統教育為食譜式操作,因此他從零開始,自行搭建一個系統來 驗證出設定的物理目標,並加上雲端互動平台,讓學生間有交流的空間。他也提到,可以善用過去執行計畫遇到的疑難雜症,轉化成未來的研究問題,持續精進教學現場。
財管系助理教授蔡秉真的研究計畫旨在解決全英授課遇到修課人數不足的問題。蔡秉真指出,計畫目的在於使用滲透式教學讓學生理解,用英文學習國際金融與財務管理是自然且有效率的方式,透過生活化的舉例與活動,讓學生有充分機會活用所學的知識與工具。
人管所助理教授王豫萱以四點建議分享撰寫計畫的過程,首先為問題意識的重要性,她以過去三年學生對課程的質性回饋為基礎,發展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主題。其次為找尋有清楚架構與步驟的教學法,結合頂尖期刊的文獻回顧,可讓撰寫過程事半功倍。再者是盡量避免研究實作進入倫理審查,研究設計時可考慮同一組課前課後的差異。最後在衡量成效部分,王豫萱使用管院常用的Rubric評量指標當作依據,而不是學生滿意度或成績,她認為此方法也可適用於其他領域。
公事所助理教授謝政勳介紹專案式的教學實踐研究計畫,他使用PBL社區體驗學習模式加上設計思考教學法,探討學生在公共事務管理實務體驗學習的學習成效。謝政勳認為,教學實踐研究計畫對他最大的影響是對教學的反思深化,透過學生的反饋與PBL教學法,讓他將教學內容更聚焦於解決策略。
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張淑美認為找出好的問題意識最為困難,因此她分享以往教學實踐研究計畫的問題發想過程。張淑美舉例,修習她所教授課程的學生中,最常見的心得是,體驗到與不同領域的人交流的經驗,但學生一面臨分組就逃避跨領域分組,從而由此現象發想出研究問題。張淑美強調,用心體會課堂上發生的一舉一動,牢記學生給予的回饋,便可從中發想出無窮的研究問題。
中文系教授劉文強應用大數據方法,把數位科技結合評量融入傳統國文學科,試圖翻轉大一國文教學現場。劉文強說明,他今年也開始在課堂上蒐集學生每堂課程的心得,從巨量資料分析學生表現。他也強調,雖然語文學科似乎離科技遙遠,但也需要充足的硬體工具輔助,才能跟上未來趨勢。
人科學程助理教授夏晧清建議所有大學老師都應申請實踐計畫,讓自己有機會重新審視教學技巧是否妥當,或有無再精進的可能。他也分享,問題發想可從學生表現著手,學生樣態百百種,絕對可以找到問題點,用教學刺激研究,再用研究回應教學。在教育理論方面,夏晧清認為可以和教育所博士生合作,詢問教育理論和專有名詞,在撰寫計畫時就能如魚得水。
西灣學院助理教授趙可卿講述自己摸索如何把全英授課融入專業課程的過程。她推薦使用英語授課的老師,可以嘗試導入「學科與語言整合學習教學法」(CLIL),檢視英文授課下學生專業能力的吸收程度。趙可卿最後強調,選擇一個明確的教學法非常有幫助,按照指引一步步設計教學流程就不容易迷失。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