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災後魯凱永續解方 中山社創所師生走訪霧台

發佈日期: 2021-11-29
【西灣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全球與在地永續發展議題探討」課程帶領師生實地走踏原民部落,至屏東「長治百合部落園區」及霧台鄉部落參訪見習,藉此了解原民文化的永續農耕智慧,以及災後社會復原與再連結的歷程,進一步探討極端氣候對原民社會文化的影響,引導學生思考在地的挑戰與解方。

「全球與在地永續發展議題探討」課程中,探討氣候變遷與部落適應韌性議題,除邀請魯凱部落族人柯信雄,來校分享八八風災的救災與應變過程,以及原鄉在遷村後面對生存發展的調適困境;課程教師、西灣學院院長王宏仁、副院長陸曉筠,與社創所助理教授游銘仁在社會系助理教授巴清雄帶領下,以第一線原民視角,社創所師生共赴屏東長治百合部落永久屋與霧台部落實地踏查。

「長治百合部落園區」當年由中央廣播電台長治分台改建而成,該區目前入住魯凱及排灣族共6個部落。霧台鄉鄉民代表包明堂、包先妹熱情分享許多遷居永久屋的適應問題。他們提到,由於魯凱族人需要曬紅藜等作物,因此非常需要穀倉空間,可惜當年機構協助規劃永久屋時,並未關注到這些需求,霧台民眾現在仍持續和政府溝通,希望能多在永久屋附近種植傳統作物,有些族人也會回山上種植紅肉李等經濟作物,再拿回永久屋加工販售。

巴清雄導覽分享部落面臨的文化與教育議題,也介紹了許多山上植物的特徵及用途,處處可見部落族人對大自然的熟悉與智慧。中山師生面對有著全台最高橋墩之稱的「霧台谷川大橋」,也了解風災當時的救難情況及地景變遷,一行人也親至中山大學在神山部落的USR計畫場域,了解魯凱族在農業輪作及保種上的永續精神。

師生走訪吉露部落訪視八八風災現場,巴清雄提醒,「目前遺留下的水泥建材在風災後都成為生態垃圾,無法回歸大自然」,以及許多電腦設備進入部落後,也常落得不知如何回收的窘境,這些都是永續議題值得關注的面向。一行人聆聽偶遇的耆老分享,表達其對該地成為自然災害博物館的理念,師生皆表示受益良多。課程學生、社創所碩一生余佳紋表示,此行看見了原住民們如何在災後團結因應,積極與環境共處的生命韌性,也創造族人們與氣候變遷的和平相處之道,十分令人敬佩。

巴清雄也介紹魯凱族的石板屋特色,以及邀請族人交工互助的禮儀,他提到,在獵人文化中,魯凱多是利用放陷阱及肉搏來狩獵,不僅要遵守生態平衡的精神,也相當樂於和族人分享成果。巴清雄補充,「魯凱文化中嚴禁僭越階級,因此只有頭目家族的衣著能同時畫上百步蛇及人頭圖幟」,團隊也依序拜訪頭目以及享有五朵百合花榮譽的獵王住家。

中山社創所師生透過實地走訪部落,更加同理居民迫於自然災害,只得暫居永久屋而無法回到原鄉生活的困境。首次進入魯凱部落的學生、就讀中山社創所碩一的鄧皓元表示,自己經過此次走訪,不僅更了解霧台鄉的原民文化,也實際看見現代社會在環境變遷下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同班的徐增權則認為,自己在此行後更加理解原民部落的生活環境,以及莫拉克風災後的部落居民安頓和文化保存等議題。社創所碩一學生施怡慧也十分感謝社創所帶著大家從報導走到現場,了解部落文化及災後面臨的問題,共同腦力激盪該如何改善。她直言,此行中感受最深刻的是族人經常脫口而出的「分享」文化,質樸卻相當感動人心。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