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性別意識面面觀 工作坊剖析3流行文化

【西灣學院提供】臺灣實施性別平等教育法至今已17年,每走一步,大眾對性別平等的認識又更進一步。中山大學西灣學院基礎教育中心與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舉辦「流行文化中的性別:微學分課程工作坊」,邀請3學者楊芳枝、侯政男、蕭蘋,帶領學生了解臺劇、歌曲、廣告中的性別意識。

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系教授楊芳枝舉例鑲嵌新自由主義與本土特色的新臺劇《花甲男孩轉大人》與《俗女養成記I》,觀察其中性別文化形勢的轉變。楊芳枝以「後女性主義的文化再現」角度觀察,過去臺灣偶像劇雖然從「高富帥灰姑娘」變成「敗犬愛情故事」,表面上挑戰女性被保護的劇情,卻仍在劇中時讓男主角以學成歸國、事業有成之姿填補感情中「女強男弱」的阻礙,用愛情和婚姻來定義女性的快樂成就。而《花甲男孩》卻將主角鄭花甲設定為「魯蛇」,也讓身為女性的阿瑋主動追求花甲;《俗女》〉則讓男女主角都經歷了失敗,以最貼近臺灣當今真實社會的狀態描述一位平凡女性的生活。

義守大學大眾傳播學系教授侯政男則以「臺灣政治演變下的LGBTQ歌曲特色2.0」為題,探討流行音樂作為文化的一環,如何反映臺灣社會對LGBTQ族群的態度。侯政男將性別政治演變根據時代演進,分為隱藏到開放的漸進光譜,他指出,1987年以前的臺灣社會強調「一致性」,對LGBTQ族群自然也不友善;而隨著解嚴後社會風氣開放,許多同志愛情歌曲也漸漸從隱晦走向直接,從早期如張信哲的〈愛如潮水〉,傾訴對象男女皆宜;到同性議題進入主流歌曲的2000年代有張惠妹膾炙人口的〈彩虹〉;時至修法開放同婚的今日,更有吳青峰的〈迷幻〉,可見隨著社會風氣改變,流行歌曲裡的LGBTQ元素也趨於多元直接。

中山大學行銷傳播管理研究所教授蕭蘋則帶領學生檢視廣告的性別再現,她指出,廣告裡經常將女性定調為「被動弱勢的」,且與「性」有關的廣告內容也經常物化女性,如國際牌電冰箱的「露兩點」廣告,以女體的「兩點」暗示冰箱的清涼和按鈕功能;此外,在許多商業廣告中,女代言人的姿態多有以手觸摸或遮住部分臉部,以表小女孩般溫和柔順的形象。在場學生提問,對於廣告創意該如何避免「物化」?蕭蘋認為,廣告商應正視現代女性針對該項產品的需求設計內容,而非一味以過去刻板印象中女性柔弱乖巧姿態作為廣告雛形。

工作坊參與學員表示,從熱門臺劇、音樂、廣告3面向檢視性別議題,能從中發現流行文化中隱含何種性別暗示,也讓人更了解所處社會性別議題的變化,進而反思是否被動接受了這些觀念,若人人都能從自身做起,覺察潛在生活中的小伏筆,相信未來能為社會帶來更平等的改變。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