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啟動影音訪談紀錄 中山大學創建國際漢學平台

發佈日期: 2021-10-21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賴錫三與中文系助理教授莫加南(Mark McConaghy)推動教育部標竿計畫「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臺在中山」,計畫子題之一為「國際漢學家影音訪談記錄」,預計一至二年內,陸續邀請近20位國際漢學家蒞校進行影音訪談與記錄,交流學術生涯、學術著作、漢學觀點、在臺灣的漢學研究經驗,乃至跨文化生活經驗的分享。首場訪談由賴錫三院長提問國立清華大學講座教授楊儒賓,對楊儒賓教授的學術生涯、漢學觀點,以及他在台灣的漢學領域研究、對儒學及跨文化漢學的想法有更深刻的了解。

賴錫三院長指出,楊儒賓教授在學術上不僅有10多本學術專著,也為日文、英文中,哲學與心理學、宗教思想交錯融合的重要著作進行翻譯,並捐贈數千件重要歷史文物給清華大學而催生清華博物館,對台灣的人文學術與文化有重要貢獻。他的學問系譜及思想是深刻精微的,文化歷史感也十分濃厚,是否與他的生命經驗以及所相信的價值理念有密切關係?對此,楊儒賓教授表示,若非是對自己所相信的價值理念有所承諾,就不會做這些事情,他認為「人都是未完成的動物」,要將理想與現實之間的差距縮短,這是楊教授對自己的承諾,也是將思想附諸實踐的動力來源。而影響楊教授成為一名儒者的最直接源頭,是他在中學生時期所感受到存在虛無與巨大的生命經驗波動中,因緣際會下接觸了1949來渡海來台的新儒家著作,使他踏上儒家學術研究的道路。

楊儒賓教授在其學術圖像建構中,對身體觀、氣論有獨到的見解,將莊子的技藝與道和新儒家思想進行對話和重新詮釋。楊教授認為,牟宗三先生將形而上的問題推向高峰,切進了宋明理學的實踐性學問,從哲學徑路去談論實踐,這是他所感興趣的問題。他認為,東方的「氣」學連結著身心內外的不二關係,而在莊子的思想中的「氣」學經驗便扮演這樣的角色。牟宗三先生試圖將氣解消掉,楊教授則持反對意見,他認為,如果解消掉「氣」學的豐富義蘊反而會損失掉中國哲學,包含文學、藝術等重要元素,很多東西就會變得不好理解。

賴錫三院長表示,楊儒賓教授的哲學思想一直聚焦在在社會文化實踐中,對兩岸文化、社會和政治關係一直有高度關懷。對於台灣在漢學研究領域的國際性及未來發展性,楊教授認為,漢學在台灣的發展從來沒有斷裂,而是在生活世界中成為臺灣人好性情的共識底蘊,這正是使得台灣能夠與整個東亞,特別是兩岸漢學研究可以產生對話的重要文化生活因素;至於台灣特殊的歷史命運及國際定位,也因為漢學底蘊的豐富文化,以及自由民主的社會風氣,能夠吸引更多國外學者來台灣從事國際漢學的研究。

文學院表示,「跨文化漢學之島:國際漢學平台在中山」計畫將為中山大學搭建一國際漢學平台,把西子灣變成跨文化漢學的國際舞台,並加強中山大學與大陸,香港,日本,北美,與歐洲的漢學機構的交流。計畫子題「國際漢學家影音訪談記錄」預計一至二年內,邀請近20位國際漢學家蒞校進行影音訪談與記錄,包括:本國籍的頂尖漢學家或人文學者,有突出之學術成就,其著作具傳之久遠的學術典範意義;外籍漢學家,長年服務貢獻於台灣的教研工作,一方面從事國際漢學的交流,一方面已在島嶼上落地生根;海外漢學家,但與台灣學界有密切學術互動,乃至深刻臺灣文化經驗者。

未來活動成果將上傳到「跨文化漢學之島」網站,並與國家圖書館共享相關資料,將來開放給全球對漢學有興趣的朋友們參考;並預計將訪談內容增補改寫成專書,暫名為「跨文化漢學之島:從台灣向世界的文化力量」,書籍每一章將介紹一位漢學家,希望讓讀者認識台灣漢學在跨文化國際交流的多元豐富性。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