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身分認同探討 中山團隊讀劇藝術節搬演「黑戶」事件

發佈日期: 2021-07-12

【劇藝系提供】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合作舉辦「第五屆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讀劇藝術節,師生團隊合力演繹台灣編劇郭宸瑋作品《亡命紀事:我是誰?》,將於7月17日透過雲劇場台灣平台進行線上讀劇。

《亡命紀事:我是誰?》故事改編發生在台灣有關「黑戶」的多起真實事件,以看似荒謬的身分證件辯證,探討身在台灣的身分和認同議題。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團隊由助理教授杜思慧擔任導演,中山劇藝大四的黃瑜嫻為助理導演,自5月中旬開放演員徵選,增加影像徵選,最後敲定劇藝系大三的李岳澄、蔣永瀚、廖原漢、李佩姍等4人擔任演員。

由於疫情影響,此次戲劇界也開啟線上藝術呈現的無限可能與嘗試。面對這次嶄新的線上創作,中山劇藝團隊透過線上排練、預錄手機畫面與聲音,以及街拍畫面等,結合影像與劇場的觀點、視角,製作此次獨特的演出。過程中,演員需要適應的除了鏡頭、聲音表達外,還必須自己找光線、道具、佈景,進行各種畫面與鏡位的拍攝與錄製。

導演杜思慧提到,由於已經過遠距教學一個月的試煉,當知道今年的泛華讀劇節決定改為線上時,團隊不但沒有因此而慌張,反而因為已經知道直播的各種不穩定因素,很快地決定邀請剪輯業師共同參與後製,她也感謝劇藝系即時提供高畫質攝影機與麥克風等設備支援。杜思慧表示,雖然劇場的特色就是現場的即時性,她也在即時性和預錄表演的拿捏中掙扎和調整,但仔細思考,所有的過程仍和劇場訓練相關,甚至更加全面。她認為,透過導演和剪輯師的線上指導,學生拍攝各式畫面和鏡位,共同在劇場表演、鏡頭表演之外,尋找第三種鏡頭內表演的可能,而創作出此次作品。

助理導演黃瑜嫻認為,這次《亡命紀事,我是誰?》讀劇團隊一同創造了遠距視訊的鏡像與劇場表演性的可能性,在與現場展演不同機制的型態下,透過觀看視角的技術作為媒介,而不仰賴身處同一劇場空間所創造的共同感,大幅考驗導演與合作者臨場的反應。

「全球泛華青年劇本創作競賽」是全球第一個以泛華社群為對象、同時徵求中英文舞台劇劇本的國際競賽。今年四月底公布第五屆得獎名單,首獎為香港編劇鄒棓鈞作品《麻雀(死)在物流貨倉的晚上》,貳獎作品為台灣編劇郭宸瑋《亡命紀事:我是誰?》,參獎為中國南京大學戲劇影視文學系三年級學生韓菁作品《新年到來前的二十四小時我們對生活感到厭倦》。讀劇藝術節7月16至18日將於雲劇場台灣分別演出三部得獎作品。

(公共事務組編修)

【演出資訊】
《亡命紀事:我是誰?》
編劇|郭宸瑋
戲劇構作|陳佾均
製作人|陳尚盈
導演|杜思慧
剪輯|葉慈毓
行政支援|鍾宜春
技術支援|高健鈞
助理導演及聲響設計|黃瑜嫺
演員|廖原漢、李岳澄、蔣永瀚、李佩姍
演出團隊|國立中山大學劇場藝術學系
演出時間|7月17日(六)19:30
免費索票|「雲劇場台灣https://www.cloudtheatre.com/tw/shows/memoirs-of-outlaws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