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跨」概念建構共創 5校USR線上培力交流

發佈日期: 2021-07-05
【西灣學院提供】中山大學USR「教育知識在地化與實踐場域全球化:由高雄舊港新灣出發」計畫團隊與教育部大學社會責任推動中心日前共同舉辦培力工作坊,邀請國立中正大學、長榮大學、實踐大學、文藻外語大學USR計畫執行經驗豐富者,以遠端連線的直播方式,線上共享在建構USR共學社群交流平台上,所遭遇的真實問題與解決問題的可能性。

國立中山大學自107年起推動跨領域師生共學社群,培養師生對於公共議題跨專業領域的多元觀點。透過校內資源的挹注,穩定地擴大發展跨領域師生共學社群的接觸對象,同時整合各個學科觀點並聚焦在社會實作之上。活動首先由國立中山大學楊靜利學務長開場,並邀請教育部USR推動中心總主持人、國立暨南大學蘇玉龍校長與國立中山大學鄭英耀校長致詞。希望此次能探究大學如何促進師生們建立穩固且帶著熱情的學術交流,以及讓師生產生自主學習的強大動能。

工作坊首場演講由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蔡敦浩院長與楊士奇教授分享,在通識教育上如何做到創新與實踐,而後游銘仁教授與賴奇郁博士便以「創旗山合宿共學」為題,分享團隊如何從無到有,帶領學生進入旗山四天三夜的合宿共學,建立與地方的初步連結。緊接著,實踐大學翁裕峰教授亦分享其團隊在旗山、內門如何連接外部資源,串連學生與地方,並導入文化觀光。

下半場課題首先聚焦在前草,由出身前鎮的中山西灣學院吳亦昕教授與洪筱婷博士共同分享,曾風光一時的前草在歷經產業轉型後,如何再次重新出發,其中又有什麼樣的文化記憶值得保存與發揚。昔日前草吸引來自台灣各地的五路人,今天台灣亦吸引很多新住民來此定居,文藻外語大學的蔡介裕教授便分享他在進入場域時,如何避免困擾、開創共好。除了要屏除偏見,包容接納,更要用心去認識,「因為認識,所以更愛」。

長榮大學的杜嘉玲教授與洪菁勵教授更是提到,哲學在連接社會、進入場域所面對到的困難,並分享他們如何利用桌遊來讓學生與六龜社區磨合,進而觸發學生主動關心地方的動能。中正大學方慧臻教授則是分享其USR團隊與鄒族山美社區間,如何以營隊的方式讓學生與在地青年合作,共同推廣原民文化。此外,他們也以科技導入的方式,協助原民將以「竹」為核心所製作的相關產品放在網路上推廣販售。中山大學西灣學院的伊藤佳代教授更是分享以USR台日連結為主題的日語課程之嘗試,除了帶領台日學生進入社區外,也以遠端連線的方式與日本愛媛縣的高中生、大學生連線,介紹彼此的文化。

工作坊活動主題多元,囊括前草的地方連結、旗山的合宿共學、新住民的價值認同、原住民部落的文化保存,以及台日的國際連結,因此在綜合座談中,中山大學楊靜利學務長提出「跨」概念,帶出從單一跨域到合作跨域間的建構與共創勢必遇到種種問題,必須在懷疑與反思中前進,如此才有創新的可能。中山大學社會創新研究所洪世謙所長補充說明,「跨」包含了跨領域、跨場域、跨世代、跨文化等等,不同之間的「跨」能以共建平台的概念來實踐,他也附議蔡介裕教授所說的「因為認識,所以更愛」,因為投入,而促起一個善的循環。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