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探究海洋環境與開發 產官學創雙贏

發佈日期: 2021-05-24
【校園記者張洋旗採訪報導】2019年後政府大力推動離岸風電與再生能源,如今更規劃相關的西部風電區,離岸風電佔據了海岸線如此龐大的面積,是否有其隱憂呢?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學院、海洋科技研究中心與國瑞綠能公司,舉辦「海洋環境與開發雙贏論壇」,期透過專家學者研討,為環境生態與海洋開發創造雙贏。

第一場由成功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王毓正,分享國家海岸開發政策與環境保育規範之競合,為論壇揭開序幕。王毓正副教授以綠能開發為核心強調,社區參與是很重要的一環,以自身課程為例佐證指出,只有當地居民願意接受與配合,才有風力發電,水上太陽能使用的可能性。

在海岸管理與海洋空間規劃方面,中山大學榮譽講座教授邱文彥表示,如今的海岸管理法只有到領海中的3哩,從3哩到12哩間缺少海洋空間規劃法,目前若要制定海洋空間規劃法,可仿效拉脫維亞的經驗,其擁有聯合國最先進的海洋空間規劃法,這部分的努力還需要海委會通盤的規劃與內政部的許可合作,把台灣的海洋打造的更加完善。邱文彥教授也以海岸法實行細則第三條為例指出,中央主管機關,劃定海岸地區範圍,應考量海陸交界相互影響性,期望未來引進更多兼通海陸的人才,或許可以讓中山海洋科學院與成大都市設計相關學院合作,對於海岸空間規劃將有更全面的幫助。

台灣達亨能源科技公司董事長劉戴璟,在介紹水上太陽能建置方案,與案例生態環境現況時,提到水上太陽能正式出現在2015年的桃園埤塘與阿公店水庫,起初擔心成本高於收益,效益低於陸地,實際成果發現維修便利,太陽能在低溫時,效益更高,因此開始普及。他也分享,團隊有項定錨專利,能夠隨著水面上下而不會左右移動。談到環境議題,劉戴璟董事長展示圖片,圖中的鳥類可以在太陽能板上找尋水下的食物,因為停留在埤塘與池子中,與以往只能在高空俯瞰的狀況有明顯不同,可以說水上太陽能對於環境多樣性有益而非有害。

關於離岸風電對台灣海域生態環境的影響評估,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研究員兼代理執行長鄭明修,分享離岸風電的發展歷程,他認為台灣過去因政治交替而造成10年計畫停擺,相當可惜,如今已經進入動工環節,建議一定要做好前置作業,萬一做的不夠,將會導致數以千計的鳥類,魚類或是底棲族群死亡,此外,海巡雷達,水下考古遺址,飛航安全海底光纖電纜等,更是建設離岸風電需要注意的問題。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河海工程學系教授兼工學院副院長簡連貴,針對海岸綠能開發對生態環境之影響提出看法,談到綠能開發問題,簡連貴教授以風力發電為例,指出會產生低頻噪音等狀況,開發太陽能則有佔地過大的問題,為求改變,如今政策轉向離岸風機,目前已打造出第一座風場,期望產業往示範獎勵、區塊開發等方向去努力。此外,綠能也會是未來很重要的循環產業,這是目前國家的政策。近日全台大停電提醒我們,綠能建設勢必要迎頭趕上,未來才可以更即時的解決停電與供電的問題。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