旗津「撈津餘」 中山師生設計撈海廢裝置藝術
【藝管所/劇藝系提供】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結合USR「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與旗后商圈振興計畫,將於清明兒童連假期間,在旗津中洲舉辦「中洲津餘祭」,與在地藝術家合作打造裝置藝術、推廣地圖導覽,更設計了應對商港海廢問題的「撈津餘」環境設施,期待與居民及遊客共同守護海洋。
中山大學師生團隊打造旗津「中洲津餘祭」,特別選定大量遊客聚集及返鄉的連假舉行,希望透過「津餘祭」的活動讓遊客駐足於中洲,將中洲的漁業文化以趣味、具象化的方式,展現在當地人及觀光客前,除了希望遊客能以入門、輕鬆的角度瞭解中洲文化外,也加深當地居民的在地認同,運用社區在地能量,發現中洲獨樹一幟的文化、發掘因文化而生的商機。
其中,「撈津餘」環境設施更展現環保意識。團隊成員初至中洲漁港時觀察到,若見到海上漂流的垃圾,即使有心也無法像在陸地上能順手撿起。在進行田野調查訪問遊客後發現,如有方法能撈起海廢,受訪者皆有意願協力維持港邊整潔。因此團隊嘗試把兒時在夜市撈金魚的回憶,結合旗津中洲漁港的海廢議題,延伸出能打撈旗津港邊多餘海廢的互動式裝置,這款設置在港邊,結合漁網與木箱的「撈津餘」裝置,可讓中洲漁港的遊客都能輕鬆撈起海廢。透過此裝置藝術展覽,也強化在地居民的海洋環保意識,期望當地在發展觀光之餘,與居民和遊客共同保護海洋資源。
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副教授謝榮峯表示,在津餘祭活動準備階段,團隊成員多次走訪中洲與當地居民進行互動,例如「撈津餘」便結合了當地手工藝職人莊碧飛的魚網編織;裝置藝術概念和活動主視覺則由當地居民的日常休閒娛樂十二生肖牌發想;船上漁旗裝置也從當地捕魚文化所衍生。因有各界的合作與支持才能促成此次中洲津餘祭的誕生。
「中洲津餘祭」師生團隊為中山大學藝術管理與創業研究所副教授謝榮峯、劇場藝術學系藝術管理碩士班一年級王學翎、林榆芮、謝鳳儀、羅蕙心、二年級黃靖芬、鄧昱佑。活動將於4月2日至5日在高雄旗津中洲漁港旁舉辦,更多內容請見Facebook粉絲專頁「中洲。津餘祭 Jīn Yú Festival」。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