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從人類學視角談社造行動 人科講座:藝術不僅是裝飾

發佈日期: 2021-03-25
【人科學程提供】藝術活動不只裝飾地方,還能成為啟發公民意識的社會行動。國立中山大學「創意街區發展實務與藝術管理」課程邀請「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的主持人王昭湄,以「問題解決了嗎?談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為題,分享她與團隊如何以藝術推動環境教育以及與社區互動的經驗,讓即將舉辦「鹽夏不夜埕」活動的中山學子從中學習。

「成龍濕地國際環境藝術節」自2009年起,至今已舉辦十多個年頭,究竟是什麼原因讓藝術節能堅持多年,且獲得在地人的認同?王昭湄強調,舉辦藝術節是為了讓成龍村居民走出韋恩颱風帶來的傷痛,藉由藝術的發生,使村民重新思考自己與環境的關係。她表示,「藝術家以外地人的視角出發,讓居民看到村子裡環境的多種可能性,並且愛上自己的家鄉。」

王昭湄分享如何在人生地不熟的情況下,與在地人建立關係,她與團隊以成龍國小為基地,成立「成龍濕地偵探社」,與學童教學相長。從孩子的視角出發,一同騎著腳踏車探索村子裡的角落,同時進行自然調查和環境紀錄,在團隊建立和土地、在地人之間的關係後,才能凝聚居民的共識,並把藝術帶進村子裡。

王昭湄以「人類學視野的環境工作者」自居,在成為「成龍村村民」的過程中,她不斷地觀察社區待解決的問題,並以藝術作為管道,喚起更多人對於環境議題的關注。王昭湄表示,藝術對在地的改變是經由「解決問題、採取行動、引發討論、開拓視野」的歷程,循序漸進地解決社區問題,與在地人共同描繪村子中理想的生活樣貌。

投入地方多年後,王昭湄與團隊近兩年帶領在地人複習過去藝術家教授的技法,研發具有成龍村特色的產品,並於2019年舉辦「環境藝術市集」,活動結合環境藝術與創意市集,讓藝術不再是專屬於藝術家的創作,而是可以走進常民生活且成為營造社區的有效策略。

此講座由國立中山大學USR-C「城市是一座共事館」計畫、科技部HISP人文創新與社會實踐計畫、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與「鹽夏不夜埕」共同主辦。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