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音》首度實海測試成功! 中山大學MIT小型潛艇下水
台灣第一艘自製小型潛艇首度實海測試成功!國立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開發「第一代雙載水下載具」(MUV),於台南安平港成功完成水下8米動力航行測試。校長鄭英耀強調,這趟「實測」不僅開創台灣自製水下載人載具首次水下動力航行紀錄,也為台灣海洋水下科技締造嶄新里程碑。研發團隊預計於今年6月前往小琉球,在充滿暗流的實際海洋不可測環境中,「載人」下潛至10至20米深海域。
「這次移師到台南安平港外測試,是『真槍實彈』!」中山大學水下載具研發中心主任王朝欽指出,去年7月小型潛艇於高雄港內下水,當時是在水流平穩的港內水域,透過氣囊控制下潛至水下8米,完成姿勢與平衡調整、酬載能力及艙體水密實驗近兩小時等測試,這次則完全不同,「因為實際海域有海流波動、海水混濁能見度低等真實挑戰,通過這次測試,證明我們自製小型潛艇具備水下航行的實力。」
王朝欽主任進一步指出,因「實海」的水下能見度低,為確保安全,人員身穿潛水衣、站在載具外圍的不鏽鋼骨架上,透過儀表板的控制,在小型潛艇下潛航行前,先反覆「暖身」,完成上浮下潛的垂直測試、以及左右S型航行的水平測試,緊接著就以斜角下潛方式,從海面下潛到該水域最深8米處,載具碰觸到海底後,再航行與上升回海面上。這短短將近3分鐘的成功測試,締造了「台灣自製載人載具首度水下航行實海」紀錄,團員們見證這歷史性的一刻,個個高聲歡呼,「期待這艘載具未來能投入水下探勘、救援、觀光、維修、採樣,甚至在加入人工智慧AI後,也能在國艦國造中佔有一席之地。」
王朝欽主任表示,這次「實海水下動力航行」成功測試,象徵將可繼續進行最終、並且是最重要的「人員入艙」水下航行。團隊預計在今年6月前往小琉球,在充滿暗流的挑戰性海底環境中,下潛到20米深海域,進行金屬球艙內的人員維生系統測試,若這個階段也完成,也就代表中山大學自主技術研發的「MIT小型潛艇」可正式「載人航行」了。
他指出,「第一代MUV」因為整體結構都是用金屬打造,視窗較小,因此適用於海洋科學研究,未來將不斷改進與推出新型潛艇載具,預計在2022年,採用一半壓克力、一半金屬打造「第二代MUV」,創造180度視野、2026年更將推出「第三代MUV」,整個球艙都用壓克力打造,創造360度寬廣全視野。
中山大學團隊希望透過球艙能見範圍的擴增,擴大應用領域。在經濟方面,可用於海底觀光、箱網養殖、水下能源資源探勘調查等;在技術自主方面,則可將MUV結合水下聲納技術發展水下探勘、水下救援;在軍事國防方面,更可配合國家的潛艦國造政策,加入AI功能,協助海底航行與發展智慧型防禦武器,為台灣建立海底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