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智慧港市永續解方 模擬公司直擊港埠痛點
發佈日期:
2021-02-01
中山大學海洋環境及工程學系副教授、人文暨科技跨領域學士學位學程主任陸曉筠表示,「綠色港市與智慧港埠」課程引導學生瞭解港埠與城市間的關聯與問題,以建立永續的綠色港市為目標,同時達到港口發展的智慧化,思考並探究港與市之間如何共榮共存。課程修課學生來自「綠色港市」及「智慧港埠」2微學程,涵蓋海、理、管、社、西灣等各學院。陸曉筠說明,「港口」為跨領域議題,課程以真實場域為目標,與臺灣港務股份有限公司高雄港務分公司合作,港務公司提供學生實地瞭解高雄港現況及周邊設施,包含自動化門哨、遮蔽式卸煤倉庫、洗車池、岸電設施等多項綠色及智慧港務規劃設計,課程期末由學生至港務公司進行專題報告,以高雄港為出發點,分別以綠色港及智慧港2領域作為報告主軸,港務公司多位不同單位主管及第一線人員則參與學生提案簡報,給予專業意見,真正落實學術與產業的對接。
學生團隊從噪音污染、空氣污染、海洋污染、社區營造、爭議解決、疲勞駕駛、VR導覽與水上計程車、智慧區塊鏈、數位分身、科普教育等角度提出10方案,獲港務公司多所肯定。其中,「以區塊鏈降低港口防疫風險」專題團隊經由區塊鏈的概念整合港口醫療資訊系統,強化港區防疫,團隊成員、中山大學社會系一年級的翁芷茵說明,專題發想來自課程加上全球性疫情,她表示,利用區塊鏈的技術,能夠有更多與國際交流的機會,不僅僅在商業、物流,醫療領域也可以是發展的方向。「橋式起重機疲勞駕駛」專題透過APP改善長期在橋式起重機操作的工作,並可藉由數位化的穿戴設備提升操作效率,西灣學院人科學程一年級的方如瑩提到,港口橋式起重機的操作人員得長時間維持同樣的工作姿勢,又需要保持高度專注力,所以嘗試將此問題結合穿戴式AI設備及手機APP,並且站在不同角度思考、發想對勞資雙方都可行且有益的方案。
「智慧引水人」專題則建立數位分身的引水員概念,社會系大四的吳亮霆說,專題將身處險峻工作環境、高風險、高成本的引水人以更安全且有效率的智慧化引水人替代,不僅可直接改善港內現行問題,一方面也可以回應全球產業建區智慧化的需求以及社會科技資訊化的國際趨勢。此外還有藉由無人機及後端模擬系統整合建立智慧化船舶漏油處理的SOP,或發展港埠特色的在地教育機制等方案皆有許多討論。高雄港務分公司主任秘書林麗美對於中山學生專案設計十分讚賞,認為這些提案均可帶入港務公司,後續將與學校研究可能性,也期盼未來課程能延續共構中山大學與港務公司雙方的交流合作。
「綠色港市與智慧港埠」授課教師陸曉筠補充,此次課程學生以公司概念提案,從名片、提案簡介、簡報到最後的感謝函都必須自己來,過程中需要大量的互助溝通及支援整體,成為一個「團隊」,她提到,除了學習對港口城市的專業領域外,也希望學生真的有能力「做事」,也「會做事」,藉此建構未來面對社會、面對世界的軟實力。
(公共事務組編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