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仿生長臂猿 中山大學「農用穿戴省力機具」上市

發佈日期: 2021-01-21
【研發處提供】農委會今(21)日舉辦技術移轉記者會,國立中山大學「仿生科技研究團隊」成果吸睛,機械與機電工程學系副教授林韋至獲得農委會「智慧農業計畫」支持,利用仿生「長臂猿」科技技術,開發三種不同型式的農用「穿戴式省力機具」,今年第1季量產上市。經過專業農民試用並改良的「農用穿戴省力機具」,重量不到2公斤,最適合需要抬起手臂的農活,使用省力機具可節省5、6成肌力的消耗。農委會主秘范美玲表示,「農用穿戴省力機具」未來可望納入農機補助項目。

中山大學積極接軌全球研究時潮,數年前,即整合校內理、工、海學院的相關系所,成立國內少有的「仿生科技研究團隊」,並有優異研究成果。林韋至副教授自英國劍橋大學學成歸國後,在台積電、工研院皆有傑出的表現,其中由農委會補助研發的農用穿戴式省力機具,就是在仿生機械研究成功的顯著案例。林教授透過模仿長臂猿擺盪時,肩關節的骨骼、筋、肌肉結構間的運動關係,仿照並改良製作成為無動力的省力穿戴式裝置,讓農民朋友進行農事時,可以透過此穿戴式裝置提供支撐力,減少手臂的出力,進而降低因手臂反覆抬舉而帶來的疲勞痠痛,減少後續職業傷害的發生。此項研發成果也獲得中華民國「穿戴式上臂人機輔具」、「可調式外骨骼裝置」、「可調式省力裝置」、「穿戴式下肢人機輔具」等四項發明專利,國外專利也在進行審查中。

中山大學副校長周明奇指出,近年來,全球仿生科技的相關研究發展迅速。「仿生」顧名思義,就是模仿自然界的生物,包括其結構、行為、器官功能、體內外的物理化學過程、能量的供給與傳遞等等面向,從科技的原理進行分析解構,進而產出設計創想,建構嶄新的科研技術。仿生科技的應用領域極廣,舉凡生物、材料、工程、醫學、機械、農業等等都是,應用仿生科技的相關商品也日漸增多。歐美國家的頂尖大學亦陸續成立仿生科學相關的專業學科,國內農委會導入仿生科技應用於智慧農業的機具開發,是洞燭先機的前瞻作為。他特別感謝農委會多年來挹注中山大學仿生工程相關研究的支持,並表示學校將再補助林教授人機協同與智慧省工機具、水蓮種植機與採收機之研發應用兩項多年期計畫,讓學、研得以密切合作,共同為臺灣農業盡一分心力。

「『農用穿戴省力機具』未來可望納入農機補助項目。」農委會主任秘書范美玲表示,農委會積極推動的智慧農業計畫,樂見中山大學林韋至教授的研究成果能夠轉化為商品,且技轉給廠商生產,讓農民可以直接於市面上購得與使用,降低農民的體力負荷與工作疲勞,對臺灣農業的發展實屬一大福音。她強調,此項研究在農委會輔導處的補助,以及國內五個農業改良場所的協助下,去年已分別在果園完成近50場的實地場域測試和驗證,而且已完成80套省力機具的製作,並分別發放至五區農業改良場,提供農民借用與測試。期許臺灣有更多的研究人員能夠投入智慧農業的研究,開發更多省工、省力,經濟效益更高的的智慧農業機具,嘉惠農民,一方面協助解決目前臺灣農村所面臨的農民高齡化及缺工的問題,同時讓臺灣農業技術能在世界發光。

今日記者會由農委會范美玲主任秘書代表副主委陳駿季主持,除了中山大學周明奇副校長、農委會科技處王仕賢處長、輔導處陳怡任副處長、農糧署姚志旺副署長、農業試驗改良所蔡致榮副所長,以及桃園、台中、台南、高雄及台東各區的農業改良場場長出席外,許多農民朋友、農機業者也共襄盛舉,展現對學研成功連結「科技與生活」的支持。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