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諾貝爾獎系列》從贏者詛咒到拍賣理論 劉楚俊淺談經濟學獎

發佈日期: 2021-01-07
【教發中心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聯合各學院舉辦諾貝爾系列講座,經濟所副教授劉楚俊淺談2020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Paul R Milgrom和Robert B. Wilson在拍賣領域的貢獻-完善拍賣理論和發明新拍賣形式,並分享基礎經濟學概念,透過最基本的價格決定問題,點出經濟人不僅在意價格發現過程,更關注資源配置的效率問題,引出拍賣理論的重要性及其原理。

劉楚俊首先提及過去曾與得獎者會面的趣事,也以得獎者對於拍賣網站的了解此一面向,隱喻得獎者的實至名歸。Paul R Milgrom完善拍賣理論、發明新的拍賣形式,劉楚俊直指其獲獎原因,除了理論貢獻外,更在實務的貢獻有所付出。

從「拍賣」一詞的歷史說起,劉楚俊細數過往著名的贏者詛咒,在多角度的解釋中,他認為價值已定的贏者詛咒論點更有說服力,劉楚俊提到,過去獨立評價的狀態下,出價者皆是各自獨立,因此該理論無法解釋為何會有贏者詛咒的問題,引入「關聯評價」後,甚至有利於競標者在過程中隨時校正標的評價,劉楚俊將故事角色當時的行為理論化,深入淺出讓學生輕鬆吸收知識。

對於事前不確定拍賣品價值的問題,劉楚俊提出1969年的學者Wlison貢獻,包含共同價值、條件獨立假設、關聯評價,Wlison為首位對贏者詛咒進行理論檢驗的學者,並提出複雜的策略思維,從中引出Milgrom的關鍵貢獻,即「單調可能性比率性質假設」,劉楚俊解釋,聯合兩者的的思維理論,並套用理論模型,會得出競標者只需要採取單調出價策略,最適合的單價就會隨著單調的信號遞增,保證最適合的單價一階條件求解方式。

最終劉楚俊舉出許多以兩位學者提出的概念衍生而來的多樣實證研究,證實在許多場域中,該理論都可能發揮效果,同時也提出反思。劉楚俊將經濟學的概念故事化,在多樣的故事及案例中,解釋不同的理論以及學者提出的新思維,讓學生易於吸收並能思考更廣大的範疇。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