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 陳仲瑄:知識用於解決存在的問題

發佈日期: 2020-09-10
大學不是職業訓練所!而是訓練邏輯思維,或學習更珍貴、更遠大、更具視野的知識的場域。國立中山大學榮譽講座、中央研究院院士陳仲瑄指出,在資訊爆炸的年代,純粹做知識的吸收,現在相較於以前而言,重要性是相對減少的,期勉中山大學的學生在求學階段要了解自己對什麼方面有興趣,深入鑽研,其它的擁有關鍵基礎知識即可,最後要針對一個特定的問題去解決,鼓勵學生將「知識用於解決存在的重大問題」。

台灣有許多學生在進了大學以後,常發現自己並不喜歡自身所屬科系,或是因所屬科系被「職業」論定為不受歡迎的科系,而對未來產生迷茫。陳仲瑄院士認為,年輕人可塑性很高,大學生絕對不要認為現在讀什麼科系、未來就從事什麼工作,應多方探索興趣,盡可能多參加學校有價值的活動及演講,「在這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大部分的人如果不是做他有興趣的事情,他要獲得極端傑出的成就是不太容易的」。

他鼓勵學生多創新,將知識用於解決存在的問題,「可以是大問題、也可以是小問題,尋找問題的本身就是一門大學問」。他舉隔熱絕緣杯套為例說,這不需要高度專業的人發明,絕大部分的孩子都有能力發想設計出來,但是觀察到這個問題、並將其設計成通用的東西的發明者,就會在市面上獲得很大市場。他也提醒學子「不要太用功、也不要太不用功」,意思是「把時間花在刀口上」,不要因應時下科技趨勢,盲目修很多課,因為那可能在短時間內表面上像學到很多,但事實上過不了1年,都會忘得乾乾淨淨。語言方面,他認為中山大學有很多外國交換學生,鼓勵台灣學子膽子大一些,敢於開口和外國交換學生聊天,這會在不知不覺中,大幅提升語言溝通能力。

陳仲瑄院士投入研究近50年,現階段發展創新儀器做生物醫學、環境污染及材料科學等應用,其中,就生物醫學領域而言,致力研發新的質譜儀相關儀器,他指出,目前市面上的質譜儀,檢測最大分子為1百萬個原子單位,價格昂貴且體積龐大,他致力把質譜儀做成小到原子、大到細胞都可測量,輕便便宜可以「把龐大的分析實驗室帶著走」,未來該儀器也可應用於空氣污染、pm2.5等領域,便於帶到海邊或深山做水源或空氣檢測。

他目前與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王家蓁、鍾昭宇等教授合作,開發檢測pm2.5、pm10污染微粒子的儀器。他表示,空氣污染對人類健康造成很大的衝擊,這個問題在高雄尤其需要被重視,因其從前是重工業區,中鋼、中油、中船等至今持續在當地營運發展,「空污議題未來會越來越引起大家的注意」。他也提及氣膠科學不只是指空氣污染方面的研究,對材料及生物醫學的研發都有相當的重要性,將攜手中山投入相關研究。

關於中山大學積極申設醫學院系,陳仲瑄院士認為,過去一個世紀,科技進步快速,但先進國家仍有許多疾病問題未有解方,「疾病帶給人類的痛苦最多」,從這個角度來看,醫學的研究明顯是未來50年、甚至1百年研究的重心,而中山大學擁有很多基礎科學的科系,具有頂尖卓越的研發能量,未來若順利增設醫學院系,對南部醫學醫療發展將有很大的助益。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