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立足台灣放眼世界 文學院推閩南語在地化

發佈日期: 2020-09-07
【文學院提供】國立中山大學文學院與台灣語文學會共同舉辦「閩南語在地化工作坊」,與會者除包括台灣長期致力於閩南語研究的語言學家,也邀請了南韓、香港、馬來西亞等國外專家學者,針對閩南語在地化相關議題進行精彩的交流討論。本次工作坊因受疫情影響,原定來台的國際學者改以線上視訊同步發表的方式進行,但學術熱忱絲毫不受疫情阻絕,現場討論相當熱烈。

中山大學文學院近年積極推動「台灣在世界」系列學術研討活動,院長游淙祺著眼海洋與陸地之間的潮間帶交流特性,提出以台灣做為多元文化互動交流的核心地帶,期能立足台灣、放眼世界宏觀議題,邀請國際學者與台灣學者共聚西子灣,進行深度的議題思考與討論。

台灣是族群多元、語言豐富的島嶼國家,宛如一座熱帶雨林,具有高密度的語種及語言生態多樣性。台灣本土語言當中,台灣閩南語便是由早期泉州話、漳州話來到台灣後,歷經在地化而形成有別於原鄉的新興語言。中山大學中文系副教授杜佳倫表示,本次工作坊兼顧學術性與應用性,並從語言學專業角度,檢討閩南語在各國在地化的實況與比較;此外,亦有文白歷史層次方面的討論。除了台灣學者參與,更邀請多位國際學者,為閩南語研究帶進更大的尺度與視野。語言之在地性與往後形成的主體性,是台灣語言史的重要一環;進而擴大對各地閩南語在地化的主體性現象進行比較與討論,讓台灣處於世界脈絡中,展現深厚的語言文化意義。

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教授陳淑娟根據長期田野調查的成果,提出台灣閩南語正在進行中的兩個新興語音變化:一是元音系統的分合、二是陽入原調的變異,並且兼與廈門話進行初步比較。清大台語所教授劉秀雪教授則調查馬來西亞巴生地區與新加坡之金門移民的聲調在地化演變,皆從原本三種平調區分(高平、中平、低平),漸漸簡化為兩種平調(高平、低平)。南韓釜山大學中文學科申祐先助理教授探討韓國語漢字音的層次異讀現象,並詳細考察若干詞源,將之與閩南語詞進行比較。

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副教授郭必之則從構詞的角度,以閩南語家族底下的廈門話、汕頭話為例,從語體及語義兩因素,解釋閩南語文白形式構詞的參差與競合。馬來亞大學中文系高級講師楊迎楹也從語言接觸的角度,深入探究北馬閩南語的形成與發展,乃歷經移民型柯因內化(koineization)的混合、拉平、簡化三階段,產生一種折衷化的新變體,成為新的本地語言;其與台灣閩南語相同的處境是,當前北馬閩南語亦受華語影響,造成年輕使用者語言能力逐漸下降。

「閩南語在地化工作坊」各場次講論邀請台灣語言學者擔任主持人與特約討論人,針對講者論題進行意見交流與提問討論,引發深刻的思考與回饋。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