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打造「精神碉堡」 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落成

發佈日期: 2020-07-14
國立中山大學工學院今(14日)天舉辦「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剪綵活動」,院長李志鵬表示,工學院的LOGO是由工學院全體師生共同票選出來的,之後請劇場藝術學系助理教授曾景濱師生團隊由平面轉為立體公共藝術,前後歷時2年完成,盼此藝術成為工學院的「精神碉堡」,凝聚師生情感,對工學院更有認同感。

全新落成的工學院公共藝術設置於環工大樓與材料大樓一樓中間平台。上午包括校長鄭英耀、國際長郭志文、總務長林淵淙、工學院院長李志鵬、副院長程啟正及謝克昌、電機工程學系主任鄭志強、材料與光電科學學系主任張六文、曾景濱助理教授等教職員生,皆出席「工學院LOGO公共藝術剪綵活動」。

李志鵬院長致詞表示,他3年前剛擔任工學院院長時,在推動國際化的過程,發現工學院的LOGO只有中文、沒有英文,經開主管會議後決議,重新設計LOGO,先委託設計公司設計出4款樣式,再辦理全院投票活動,「讓所有師生共同參與、增進對工學院的認同感」,最後票選出來的LOGO,以「工」字為設計架構,結合各系所「IC面板」、「光電」、「齒輪」、「分子結構」、「通訊網路」等作為發想進行創作,採簡潔俐落的藍色為主色調,同時加入地球圖案,象徵工學院與國際化接軌。

李志鵬院長說,新LOGO誕生,為替工學院學生建造一座「精神碉堡」,讓學生在畢業前有拍照留念的地方;畢業後成家立業、事業有成,攜家帶眷回母校時也能回憶校園時光,工學院請曾景濱教授師生團隊,將平面的LOGO設計成立體的公共藝術,前後歷經2年,今天終於完成主體860幾公斤、非常堅固耐用的公共藝術。這座公共藝術左右兩側有燈光投射,主基座外圍還有一圈LED燈,入夜後氛圍佳。

鄭英耀校長致詞時表示,在校園裡面透過公共藝術,去創造學生在學習過程的共同記憶,這點非常值得喝采,此次工學院新設的LOGO公共藝術,即是把工學院許多學習的科技意象融入到裡面,展現李院長團隊對工學院發展的自我期許。鄭校長也期許,此藝術是1.0版,未來若要發展2.0版,基於工學院是科技的發源地,可把工學院的研究成果融入到裡面,例如:採IC、虛擬實境、觸摸式等方式推廣研究成果,「還有很多想像空間可落實展現」。談到工學院,鄭校長說,工學院從材料、環工、光電、通訊、機械到資工,有許多亮麗的研究成果,「中山規模雖小,可是如果細數中山的亮點,還真數不盡」,盼該公共藝術落成後,該地發展成為更好的場域,為師生創造共同記憶。

曾景濱助理教授提到,平面LOGO轉為立體化的過程,有很多需要考量的地方,包含:選位置、 安全性、如何施作、整體景觀,色彩配置等,從與工學院溝通的過程,他也發現工學院對此公共藝術有諸多期許,像是對校園、對學生學習場所認同感的建立,以及老師和學生之間長久關係的醞釀累積等,這些過程讓他深刻感受到「工學院非常重視學生的人文內涵」。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