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天災傷害魯凱族文化 台邦‧撒沙勒:強化山區抵抗氣候變遷

發佈日期: 2020-07-09
2009年莫拉克颱風侵襲台灣中南部,不僅造成近673人死亡、26人失蹤,嚴重水災和巨大的產業損失。數十個遭受土失流侵襲的部落被政府遷往平地,其中一個部落好茶(Kucapungane),也是國立中山大學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撒沙勒(Sasala Taiban)教授的故鄉。遷村導致部落生活的急劇改變,也造成魯凱族傳統文化的嚴重解體,對此撒沙勒主任強調,「我們應該努力強化山區部落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以保存祖先文化。

更早前,好茶部落從山上遷到靠近平地的地方,族人的生活方式逐漸改變。雖然靠近平地的新居地帶來了求學、就業及就醫的便利,但因平地沒有森林,政府也沒分配耕地給部落族人,山上原來的狩獵、採集及農耕等傳統產業活動遭受嚴重衝擊,導致多數族人前往平地,離開部落到都市去工作。平地濕熱氣候不僅不適合種植小米、地瓜、芋頭等傳統農作物,也容易讓族人生病。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主任台邦‧撒沙勒表示,土地是魯凱族歷史經驗和文化傳遞重要的載體,族人遷移帶來了文化傳承的問題,而且「年輕人遠離山上的生活,對部落文化也越來越不熟悉」。

人類活動與外來的力量造成山區環境地質的破壞擾動,導致山區族人遭遇災難時陳現其社會經濟的脆弱性。「大家都說山上不安全,可是從整個災難的歷史來看其實沒有很明顯地證據顯示住在山上是危險的。原住民在山上已經幾千年,當初為什麼祖先就不往平地遷移下來?』。撒沙勒教授強調:「在山區發生的土石流災情,很多被淹沒的村落是政府遷出後的聚落,原始的村落都好好的」。

撒沙勒教授對好茶村和魯凱族文化的未來仍然抱著很大的希望。「我們應該努力的是怎麼去強化住在山上族人抵抗氣候變遷的能力」。他建議結合現代科技跟原住民傳統知識對天災做好防護並解決山區資源不足的問題。他認為科技能夠改善農業環境和基礎設施的品質,強化衛生醫療的服務系統,也能修補天災造成的破壞,網路和視訊也能解決山區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過去數千年原住民依賴周圍的土地有一系列傳統防災知識,例如,澳洲原住民每年會在野火季節來臨前定期在森林點火,燃燒局部的草木,森林就不會爆發失控的大火。

從42年前到現在的三次遷移徹底改變了好茶部落的生活方式。台邦.撒沙勒教授長大於深山遙遠的好茶部落。當時念小學的他生活在非常原始的環境,住在石板屋,晚上點蠟燭,仰賴傳統生活方式。「雖然比較貧苦,但是感覺比較快樂」。民國67年,政府忽略部落長老警告而把位在海拔1000公尺的好茶部落遷到位在海拔400公尺的地方,一個位在山壁和大河流之間的山谷。2007年因為兩個強颱,新好茶全村將近40戶被沖毀,因此部落暫時被搬到平地的軍營。後來莫拉克颱風更證明了部落長老是對的:颱風來襲時原本位在山谷的部落完全被掩埋在土石流之下,導致好茶和其他五個部落被遷移到山下的永久屋基地。

台邦.撒沙勒教授現為國立中山大學原住民碩士在職專班主任兼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主任。他希望新設立的南島民族社會文化發展中心可以成為南島民族研究的基地,也成為支持在地原住民部落經濟、觀光和教育的中心。近幾年他深入研究莫拉克災後原住民調適的策略,文化資產保存和社區營造。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