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國文教學大革新 西灣樂讀團隊暢談教師社群與課程活化

發佈日期: 2020-06-29
【教發中心提供】近年來,中山大學的必修國文與中文系課程經歷大革新,呈現出多元紛陳的樣貌,突破傳統的單向講授與考試測驗,融入實作課程、田野調查、業師演講與工作坊等多元授課方式。創新的背後,是一群充滿教育熱忱的教師團隊。中山大學教務處教學發展與資源中心日前舉辦「西灣共鳴與閱讀」講座,邀請教學團隊分享教師社群經營的過程,以及將課程深化、活化的秘訣。

推動創新的「西灣樂讀:文學、文化與創意應用」教學計畫團隊成員、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杜佳倫表示,計畫的願景是「文學生活化,生活文學化」,藉由將課程內容結合環保、勞權等生活議題,引導學生將自身生命歷程與閱讀書寫相連結,對中文文學產生更深一層的體悟。談到如何在高教深耕計畫的支持下推動教學創新,8位教師不約而同地強調,「教師社群」是首要核心。中文系助理教授羅景文認為,當計畫團隊能夠從單純的「共事」昇華為「共試、共識」,過程中的困難便可迎刃而解。助理教授陳秋宏則提到,成員們會定期舉行分享會,除教學檢討外,也交流彼此的研究興趣與生活經驗,於公於私都培養好關係,自然能提升團隊向心力。而除了教師社群,老師們也帶領TA(助教)以踏查高雄在地景點的形式,培育TA社群的人文關懷與專業能力。

有了優秀的團隊,下一步是進行嚴謹的計畫與多方嘗試。助理教授鍾志偉強調,召開例行教學會議是首要之務,議案討論採取共決而非簡單的多數決,每位成員都要輪流擔任主持人,進行活動發想以及教學的計畫、演示與觀摩,才能確保課程內容與時俱進並具備多樣性。助理教授林芷瑩則坦言,國文必修課常面臨存廢與否的質疑,因此需將討論的觸角延伸至本科系之外,請益各院系教授進行跨系、跨院、跨校交流,從中了解不同領域師生對中文學習的期待,例如社會系強調批判性思維、海院則需閱讀海洋相關文本,而團隊便能從這些反饋中,逐步進行課程的調整。

「西灣樂讀」計畫從101年持續至今,由創始的4位師,擴增至包含助理達10人以上的團隊,期間歷經多次革新。除國文必修外,107年更推出多位教師合授的課程,以立足西灣、關懷高雄在地議題為初衷,在編輯與媒體等業師指導下,讓中文系學生應用所學於桌遊、旅遊手冊、在地深度報導等多元的呈現方式。助理教授吳孟謙提到,這些成果除獲得媒體廣為報導,更讓古典文化精髓有了嶄新風貌,使鄉土認同化為具體的創意實踐。杜佳倫表示,計畫成果已漸受肯定,在課程結束後的問卷中,學生自評在閱讀書寫等能力上平均有50%以上的進步幅度。專業為閩南語研究的杜佳倫,以「咱鬥陣做夥行,風湧較大嘛毋驚(我們攜手同行,遭遇困難亦無所畏懼)」為本次講座下結論,雖然創新不易,但在教師社群、TA社群、學生班級社群三方聯動下,必能迎來教學革新的曙光。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