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中山大學開發「鏟花工藝」感測器技術 攜手國研院、精機中心育才

發佈日期: 2020-06-24
搶救精密機械人才斷層危機!國立中山大學、國家實驗研究院、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舉辦「鏟花工藝傳承・感測器扮演要角」合作協議簽署儀式,透過中山大學機電系團隊開發的鏟花工藝感測器技術,運用感測器與虛擬實境體感系統,紀錄精密機械技術「鏟花工藝」數位資訊,可縮短人員培訓時程、協助鏟花技術人才培育,以科學方法傳承老師傅的寶貴經驗,再續台灣產業競爭力。

一般的機械加工技術無法製作出毫無瑕疵的金屬平面,因此需要透過鏟花技術人員進行人工切削。鏟花技術需經過長時間經驗累積、重複微調姿勢動作並掌握手部、腳步及腰力施力點與控制鏟花點,以精密機械組裝為例,鏟花工藝是調整與修正機械幾何精度、提升精密機械關鍵零組件性能與壽命不可或缺的手工技術。然而,近年來隨著有豐富經驗的鏟花師傅陸續退休,精密機械組裝關鍵技術「鏟花工藝」的傳承已有出現缺口的危機。

在科技部「智慧機械感測器專案計畫」催生之下,中山大學機電系教授潘正堂團隊發展柔性力量感測器搭配虛擬實境體感系統,並與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合作,將力量與姿態感測器安裝於鏟花工具與鏟花教師所穿的鞋子內,藉由姿態與力量的即時回饋數位化資訊,作為鏟花教師培訓學員與我國鏟花技術發展與推動的重要依據,將傳統人力工藝及經驗累積的鏟花技術與感測器結合,藉此傳承老師傅的「鏟花工藝」技術經驗。

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表示,中山大學開發觸覺感測器應用於鏟花技藝並分析技師的操作力量資料,結合虛擬實境擷取技師操作姿態,做為精密機械鏟花發展中心在教學方式上的參考依據,此次與國研院、精密機械研發中心共同建立此一新穎的教育訓練系統,有別於傳統的師徒制現場教學,期望以鏟花工藝技術傳承為開端,未來透過學研單位與法人機構協同合作模式,將學界的感測器技術經由法人加值落實到產業界應用,促進感測器在地化發展。

合作協議簽署儀式由中山大學副校長黃義佑、國研院代理院長吳光鐘、精密機械研究發展中心總經理賴永祥共同簽署,現場邀請科技部工程技術研究發展司司長徐碩鴻、國研院代理副院長暨半導體中心主任葉文冠、國研院儀科中心主任楊燿州共同見證台灣法人機構與學研單位建立雙軌併行的合作模式。
瀏覽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