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

「淘出」金瓜石社計力 再現哈瑪星故事地圖

發佈日期: 2020-05-18
【校園記者鄭至娟、西灣學院採訪報導】國立中山大學西灣學院與棲地田野傳習所共同舉辦第二屆「金瓜石地景敘事工作坊」,除延續地景區域田野調查,更著重文化資產保存;透過師生涉入田野情境、傾聽在地,協助居民盤整地方資源。為因應疫情,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杜佳倫帶領學生,先於哈瑪星地區舉辦行前工作坊累積經驗,利用訪談形式與鼓山居民互動,並結合數位工具google story map,串聯土地人文軌跡,今年暑假再前進金瓜石與水湳洞社區,創造專屬故事地圖。

「哈瑪星文化可以從日治時期開始探討。」打狗文史再興會社理事長駱國賓透過口述史的方式,與學生進行在地的歷史介紹。他從自己的生命史談起,讓學生在一問一答中,慢慢具象化對於哈瑪星的想像。駱國賓指出,哈瑪星過去因為有鐵路「濱線」而得名,當時鼓山市場附近有魚市場,過去這裡是很發達的聚集地,郵局、銀行、船公司等,見證哈瑪星的輝煌與沒落。學生則利用2D、3D等數位地圖與實際圖像,建構出駱國賓在舊時哈瑪星「濱線」熱鬧的街區樣貌與成長地圖。

代天宮歷史文物館館員謝君彥,則以自身經歷的「神蹟」,分享她在傳統信仰與哈碼星的連結;同時她也以當年知名黑狗食堂因遭迫遷為例,分析「觀光產業進駐地區的禍福比較」,讓學生更加了解觀光產業發展可分為表層與深度,表層發展意旨一般大眾蜻蜓點水似的娛樂商機,而深度探索,則可以著眼於文化保存與體驗。

「一開始以為自己很認識這裡,但經過訪談後才發現,鼓山區存在很多新奇美好的事物,是我過去不曾發覺得。」資管系大三的紀玥綺認為「人類生活與宗教信仰,是密不可分的。」她提到,小組原先以廟宇的建築特色或儀式活動作為主要探索目標,但經過訪談後發現,受訪者口述分享親身經歷的故事,比文史記載更吸引人,廟宇對於人民及土地賦予的意義更大。應數系學生是許育禎則提到,民生命中的故事與記憶是拼湊地方文化資產的重要來源。故事地圖呈現方式因人而異,因為訪談的故事不同,所標出的點都不同,透過師生協力合作,拼湊出想像中的歷史樣貌。

「透過學生設計創意的問題意識,激發居民對於地方的思考與認同,並願意實際運作,方能稱為良好的地方創生。」授課教師杜佳倫強調,第二屆出走西灣工作坊不僅延續去年金瓜石工作坊的地景敘事手法,更加深與在地居民的雙向互動。透過走訪哈瑪星地區,使學生熟悉訪談前後需做足的功課及準備,同時了解居民生命中的故事與記憶,才是地方無價且珍貴的文化資產。學生們自由發揮,在一問一答中發現田野質性的樂趣,並提升訪談訪談能力上,「哈瑪星在地文化因著這群青年的加入,變得更加生動。」

(照片提供:西灣學院)
(公共事務組編修)
瀏覽數: